由澳門筆會主辦,澳門筆會青年協會承辦,第六期澳門青年文學沙龍七月十二日晚上七時在澳門日報放映室舉行。本期邀請金學良、小棗、苦極三名青年創作者分享散文作品,並由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評賞,吸引一眾文藝愛好者到場圍繞作品交流創作心得。

沙龍以“筆下的彩虹”為主題,由筆會青協理事李宜聰、李嘉瑤主持。澳門筆會兼青協榮譽會長陸波、筆會理事長兼青協會長廖子馨,筆會秘書長賀綾聲、筆會青協理事長陸奧雷等三十多名文學愛好者出席活動。

兩名主持作為澳日副刊編輯,向在場觀眾介紹三名作者的風格。其後湯梅笑在點評中指出,苦極的作品有着報章專欄隨筆短、平、快的特點;小棗則用生活經驗表達她的覺悟與哲理;金學良作品以回望人生舊址來展現心靈圖景,三者各有特色。認為寫作與人生閱歷密不可分,祝願青年作者在創作路上不斷儲備經驗和知識,多發現、多感受、多動筆,多出好作品。

湯梅笑:第六期青年文學沙龍散文評說

苦極表示,創作要與自己的生活形態結合起來,用寫作記錄生活瑣事,讓身邊的人事物豐富筆下文字,把走過的路提煉成生命的彩虹。

苦極〈多喝水沒事〉

苦極〈龍城初見聞〉

澳門筆會會長、散文作家湯梅笑(左三)與小棗(右三)、金學良(左二)、苦極(右二),以及主持人李宜聰(左一)、李嘉瑤(右一)。

小棗指出,創作皆源於生活經歷,只要多觀察、多感受世界的轉變,便可收穫藏在社會背後的靈光,以人物作為基礎展開故事,一切都可以鮮活起來。

小棗〈兩株綠蘿〉

小棗〈看牙記〉

甘遠來:乳齒和智齒——讀小棗《看牙記》

金學良表示,散文如國畫,適當的留白可以讓讀者思考、反推,從而得到獨屬自己的領悟,這才是作者藏於胸臆的深思。

金學良〈異鄉人〉

金學良〈配送騎士〉

城市中的孤獨、迷茫與堅韌——評金學良散文《配送騎士》對底層年輕人的深情書寫

“澳門青年文學沙龍”旨在搭建澳門文學交流平台,鼓勵澳門青年文學作者及推廣他們的作品,定期提供有品質的品讀空間。活動由文化發展基金資助,每年舉辦四期,本期場地由澳門日報贊助,甘遠來、李俊文、鄭凱山等青協幹事參與活動組織。相關共讀內容,已附於澳門筆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