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騎士》,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本地組散文優異獎,作者金學良。
金學良的散文《配送騎士》不啻為一篇內涵深刻、韻味雋永的佳作。作者以敏銳、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和深切、細膩的體察力,採用多重視角、冷峻沉鬱而富有張力的語言,書寫了澳門底層年輕人艱辛無助的生存困境和孤獨、迷茫而又不失堅韌的精神世界,表現了澳門特有的城市風貌、社會狀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引發了讀者對個體生存與社會現實的反思。
一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網路服務的發達,網上點餐、網上約車應運而生,相應地,低門檻就業的配送騎手、Uber網約司機成為暫時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維持生存的職業。澳門90後青年作家金學良把鏡頭聚焦於澳門普通青年人身上,書寫了穿梭於澳門大街小巷的配送騎手“你”與Uber司機“我”的人生軌跡、生存境遇和工作情景。
“你”在公關業混得風生水起,“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可是一場新冠疫情過後,經濟滑坡,“你”由點餐人變成送餐人,轉入配送騎手職業,為了生存頻繁接單。“我”名牌大學畢業後,立即成為無名的失業者,為了生存加入與各色人等為伍的保險業。別人業績爆棚,“我”卻“業績板上空白一片”,只能靠業餘開Uber車賺錢,甚至“為自己投保以留住職位”。在開Uber車中“我”經歷了各種荒唐的事件。
作者選取幾個鏡頭,細膩地描寫了配送騎手“你”“來往於食肆大廈之間”的艱辛匆忙的工作情景:“綿綿夜雨,你身披雨衣,騎機車破風前行。”“風雨使頭盔沉甸甸的,你的視線被壓得很低、很低,勉強擠過巴士排成的夾道。”“你繼續冒雨前行,提膠袋、披膠衣、騎膠殼機車,身邊處處盡是塑膠。”“進入大廈門口後,你低著頭,用濕漉漉的指腹,點亮防水套裡的手機。”畫面感、代入感十足,讓讀者感同身受。
作為配送騎手,追求的目標是以最快速度把餐品送到顧客手中,最怕的是路線失誤、交通擁堵、天氣惡劣等。一個遲到差評,平台罰款,幾單或幾天的勞動就打了水漂。遞送騎手在各種天氣裡冒著危險快速穿行。外賣詩人王計兵《趕時間的人》“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正是對配送騎手的寫照。
在作品中,“你”提著餐品,艱難地冒雨前行,雨水糊了視線。澳門社區雜亂無章,道路彎曲逼仄,車輛擁擠,稍有不慎,“一錯難返”。特別是高峰時節“長長車龍堵塞血管,只剩機車能勉強通過”。到達目的地,送餐上樓,會遇到各種境況。有時“無燈的梯間”,“電線的影子仿佛黑森林裡的枝椏”,“將你束縛、吞沒”;有時“踏入電梯之中”,“將生命交給一條看不見的鋼纜以直通雲霄”。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把自己交給無法預測的下一刻。作品中接單、騎行、聯絡、問道、上樓、遞送的生活片段,完整地勾畫出配送騎手艱難、繁忙、辛勞的日常生活。
文末作者轉換視角,由近距離的細節描寫轉到遠距離的場面描寫。“俯瞰窗外,騎手無處不在,我嘗試尋找你的背影,可是每個騎手都不太像你,然而,又或許,每個都是你的身影。”“你”在騎手隊伍中,猶如滄海一粟,渺小而模糊。是又不是,不是又是,由點到面,“你”與眾多騎手一樣,在這個城市中掙扎前行。
二
《配送騎士》在書寫配送騎手、Uber司機的工作境遇時,更為深刻地表現了他們孤獨無助、迷失無奈、迷茫無力,而又不失堅韌和希望的內心感受和精神世界。
一是內心與城市的疏離無依。房價飆升,“騎得再快,也追不上首付的速度”,“這座小城擁擠到沒有能安身的地方”。“一棟棟的樓,成了一個個的瘤”,阻礙了年輕人與賴以生存的城市的親近、融入。城市變得冷冰冰的,自身與城市是兩個世界。
二是與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顧客與騎手僅僅是單純的商業關係,除了關於餐品、路線的簡單電話溝通,沒有更多的互動。騎手雖然頻繁來往,卻“沒有一位店主或客人認得你的容貌與身姿”,除了餐品,沒有人關注“你”作為“人”的存在。“你”吃盡苦頭,把餐品送到門口,“從門縫裡背著光伸出的”是“一隻看不見臉的手”。這個極為傳神的細節,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顧客的冷漠。
特別是曾經親密的同學也極少甚至斷開了來往交流,變得隔閡、陌生。“聚會許久沒辦”,僅靠“一條脆弱的光纖”傳導的資訊聯繫彼此,“想說的話像發向海底極深處的聲納,始終杳無回音”。“你”離開同學群體,沒有閒暇更新個人通訊帳戶資訊。“我”與外界聯繫甚少,“除了家人,就只剩推銷、騙徒與配送員”。即使是因點餐送餐的偶然交集,要好的同學也以不見面告終。電話中沒有親熱的寒暄,“你的聲音就像手機螢幕上的虛擬接聽按鈕,平滑而空虛”。當“我”期待相遇互訴境況時,開門“只剩一袋孤零零的食物置於地上”,“你未等到我伸出的手,就已在轉角處離去”,往日親密的同學也僅是點餐人與送餐人的關係。
三是主體身份迷失,沒有尊嚴和自身價值。“你”公關業務收入豐厚時,“陪客人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僅成為一個賺錢、消費的工具。“我”名牌大學畢業,不得不加入兜售保險的隊伍,在酒店前派發傳單,與同學搭話無地自容,仿佛也是派發性感卡片的。“你”為生存“人鼠無異”,在踏輪上無休止地機械騎行,肢體麻木,內心麻木。
四是理想破滅,對未來充滿迷茫。“我”以為保險業“收入無上限”,事實卻是“收入無下限”,不得不成為業餘的Uber司機。“我”開 Uber 車,以為自己具有巨大能量,駕駛著21世紀的時光機穿梭在時空之中,解決客人的時間與空間問題;可事實是被客人欺騙逃單,被員警釣魚執法,不得不借錢贖車。日子像“剝洋蔥”,到底時才發覺“一無所有”。工作沒有價值,只是空耗歲月,遺失了時光和夢想。
作為城市底層年輕的普通勞動者,配送騎手“你”、Uber司機“我”儘管工作艱辛無助,內心孤獨迷茫,但是為了生存,仍在堅持前行,不失堅韌和希望。“縱使雨勢再密,也總濕不透那雨衣之下一顆鐵了的心”,在灰暗之中,閃出一抹亮色。
三
金學良的散文《配送騎士》透視出高學歷的年輕人擇業困難、生存壓力增大,高等教育與社會需要脫節等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時也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語言表達功力。作者想像、聯想新奇,把別人很少感知到的、難以捕捉的感受具象化,作品充滿豐富、飽滿、富有質感的細節描寫。一些表現手法的運用,如通感、比喻、擬人、象徵、反諷、黑色幽默等,冷峻沉鬱,深刻有力,更加凸顯了作品的表現力。總之,《配送騎士》給當下社會和文學創作帶來了較多的思考,社會對外賣騎手要多些寬容和關懷,文學創作要多關注、書寫社會普通年輕人的生活。
楊景生 教授。山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理事,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評論家協會會員。曾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濟甯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曾任寫作教研室主任、寫作研究所所長、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等。 研究方向為寫作學、當代文學創作。2003年提出“整合中西方理論理論資源,構建中國現代寫作學話學體系”構想。主持完成各級科研專案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編著12部、高校教材6部,在《小說評論》《東嶽論叢》等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代表性成果被鑒定為“理論價值、創新性A級”。曾獲中國寫作學會“40年40部”優秀學術專著獎、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