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颱風過後的工作日,中午突然下起 了暴雨,然而正值午餐時間,我還是得出去 覓食。徒步經過遊客區倍感寧靜,忽然想起 有一家很久沒光顧的小店。日前還看到有人 在社交平台上發過,說這家店當年的廣告, 是白底黑字,設計得很簡單那種。

記憶中,店裡原本是兩位男士在打理, 一位高佬,一位肥伯,據說他們已經不在世 很多年了。今天到店時,卻看到一位胖胖的 男士,還有兩位阿姨,年紀應該都比我大。 見難得有顧客來,原本各自分散、都在看手 機的他們,立刻切換到待客模式。

我點了碗豬肝肉丸粥,這裡的肉丸用的 是新鮮打好的肉漿即叫即煮的。以前見過負 責做肉丸的阿姨熟練地用一隻瓦匙羹,挖一 點肉漿,扭手一刮就成了圓形,然後放進小 鍋裡的粥裡煮熟,那鍋粥也因此變得鮮甜 無比。我姑姐最愛買這裡的生肉漿回家,但 我從沒見過她煮。她說用這些肉漿既能做 肉丸,又能蒸肉餅,總之隨自己喜歡怎麼做 都好。

店家還問我要不要加個蛋,我說好—— 加蛋的意思是要一碗大份量的粥,這個“暗 號”我悉知很久。另外,當然少不了油條,不 然光靠粥水和肉丸根本填不飽肚子。這裡的 油條總是預先剪成一寸左右的小塊,方便放 進粥裡,以前就見過那些阿姨用剪刀在剪好 一碟碟,擱在置物架上。

我猜吃粥的人大概各有各的搭配習慣, 比如我會在粥里加不少胡椒粉,有些人甚至 會加醬油。以前在三元吃粥時,見過有人把 醬油和胡椒粉調好在小小的調味碟,再蘸在 肉丸上吃。以前的匙羹和筷子都是待客人點 好粥品,才隨那小小的調味碟送到桌上,但 現在已預早放在桌上任人自助。

至於油條,小時候我有個吃法,是直接 把整根油條浸進粥裡,一口一口地吃,當然, 這比不上把油條剪成小塊,放進粥裡泡一會 兒再吃更徹底。

我吃粥的時候,一位阿姨在收拾剛才用 過的鍋具,之前那位男士和另一位阿姨則回 到各自的位置,拿著手機,不知道在看什麼 短片。店裡還播著歌─ ─鄧麗君的《何日君 再來》,正好與這個空間莫名地匹配,有意 無意地安置我在一個穿越了的位置,突然腦 海裡全是過去在這裡吃粥的片段:有時和同 學,有時和親戚,有時和球友。吃粥令人很溫 暖,回憶也是。

澳門人的生活很簡單,以前我們的選擇 不外乎粥粉麵飯,卻很少會去同一條街上另 一家賣魚翅的網紅排隊店。坦白說,那家門 口總排隊的魚翅店,我從來沒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