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便被妹妹的咳嗽聲和窗外的“叮叮噹噹”聲吵醒。

我家住在草堆街內的一條小巷中。最近,家門口對面一幢三層高的舊閣樓搭起了棚架,建築師傅在忙著翻新、維修。樓下,一隻小花貓在若無其事地蹓躂。我擔心樓上的裝修碎屑傷著牠,便一把將牠抱起,小心放到屋後。

這兩天,妹妹病了,全家人都極其焦慮。尤其是嫲嫲,忙得不可開交,煎涼茶之餘又去聚龍神社燒香拜神。夜晚,妹妹發起高燒,咳嗽不止。爸爸、媽媽決定送她去鏡湖醫院看急診,於是,家裡只有嫲嫲陪我。我坐在悶熱的門檻上,望著滿天星斗和萬家燈火,全無睡意。

忽然,我看見草堆街變了,巷子縮窄,房子變矮,水泥路面瞬間變成斑駁的青磚路面。街燈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兩旁低矮的民宅中透出昏暗的燭光。幾聲犬吠過後,一個瘦瘦的身影出現在我眼前,他一身青竹長袍,二十多歲模樣,拖著長長的辮子,頭戴瓜皮小帽,面目清秀,有幾分善解人意的溫暖在眉宇間迴盪。他提著箱子,在我家門前瀟灑地走過,朝我微微一笑。

“你叫文仔吧?我姓孫,也叫阿文。叫我文叔就可以了。”

“你怎知道我名字的?”

“哈哈!我不是普通人。一百多年前我就住過這兒啦。澳門街什麽事我會不知?”

“看不出你一百多歲了呀。這麽晚,你去哪裡?”

“剛剛夜診完,有個小孩腹瀉,父母很著急。我便幫他調了調藥。估計第二天會好的。”

“你是醫生?”

“對!”文叔打開箱子,只見裏頭全是聽診器、針筒之類的器械,“我之前在香港學醫五年,本身係香山人氏,澳門亦曾係香山的漁村。所以,我就當自己回鄉行醫創業咯!”

“要是你去給我妹妹看病就好了。”

“小朋友已去了鏡湖醫院,應該無大礙,放心。我在鏡湖醫院也出義務門診,我還是全澳第一個華人西醫呢!”

“你住在這附近嗎?怎麼好像以前沒見過你?”

“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維度嘛。你家門口對面,就是我的診所——中西藥局,樓上居住,樓下開診。鏡湖醫院需要我時,我也會跑一趟!”

文叔雙眼放光,滔滔不絕地講起行醫經歷。有次,一個常年腰痛的病人求診。文叔仔細檢查了他的腰部後,還化驗了小便。之後,文叔果斷作出診斷:腎積水!他先對病人的局部皮膚進行麻醉,然後用穿刺針刺破皮膚,一路深入。回抽時,一股草黃色的液體隨之冒出。他隨即接上針筒,一筒一筒地抽,直至把積液全部抽乾。從此,病人痊癒。

“肯學,肯練,才見真功夫。當然,最重要是要有愛心。今天早上,我見你抱走小貓,就知道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具備做醫生的潛質。我喜歡你!”

月色漸濃,小街朦朧,文叔要轉身告辭了。

“文叔,你有空教我醫學,讓我可以幫幫人。”

我追上幾步。文叔微微點頭,又補充道:“讓妹妹多喝水!記得!窗戶要適當打開,保持通氣很重要。感冒是可以自己慢慢好的,但需要時間,太急了沒用。還有,記得叫你爸不要吃太多的快餐盒飯,那些東西太油膩了,對心臟不好。”

我送文叔走出去。此刻,草堆街的地面,不再是光潔的水泥路,而是坑坑洼窪的青石板路面,周邊不僅有些低矮的平房,甚至有很多木屋,還有賣涼茶的小舖,名曰“春和堂”。“老闆,嚐一下味可以嗎?我喉嚨痛。”我探過身去。那黑衣蓑帽的攤主人也爽快,馬上拿出白色瓷碗,從鐵壺裡倒出一味,只有少許:“試下斑莎啦!試一下,一點點。”我正要掏錢,一旁的文叔早就微笑地把零錢付上了。

“哇!好苦好澀!”一股濃烈的草藥味湧上來,一時間喉嚨像被浸泡成墨黑一樣麻痺。看來,涼茶是真材實料。

見我一臉的哭喪樣,攤主人笑道:“這叫苦口良藥嘛!後生仔!”我和文叔都笑之。

在巷尾,我送走了文叔,便回家閉目在床。

這時妹妹和爸爸、媽媽回來了。一陣開門聲把我驚醒,原來剛才是場夢。此時,窗外的草堆街又恢復了原樣。

一週後,妹妹康復了。而當我把少吃快餐的理由告訴爸爸時,他又感動又驚訝,直誇我懂事。

又過了一週,我到家對面那幢博物館樓參觀。此時它已被修葺一新。牆上有幅畫像,模樣像極了文叔。管理員說,這是孫中山先生,原名孫文,曾在澳門行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對窮人分文不收,這兒便是他開設“中西藥局”的舊址。當年,他既是中西藥局的小老闆和主診醫生,也是鏡湖醫院的首席西醫,又兼任仁慈堂“孫醫館”的坐診醫生——定期給老百姓接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後來,孫文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職業革命家。

我見牆壁磚石凹凸不平,地面上刻意保留著當年的青磚結構,上面爬滿了綠色的濕潤青苔。小樓底層似乎是用來接待病人、看病治病用的,因為出土和陳列了不少藥瓶、藥罐之類,它們隔著玻璃散發著歷史陳跡。而樓上,家私比較多,還有不少青花瓷的生活用具,估計是主人休憩、居住所用。這樣的經營方式和現代人也沒太大差別,只是那些滄桑的青磚長石,那些殘存的瓷片,那些古舊的藥瓶藥罐一下子拉近了我與歷史的距離。

回到草堆街上,我看到一個個熟悉而陌生的背影,他們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究竟哪一個是孫文醫生的呢?其實,每一個平凡的身影不都在為一個不平凡的時代注入動力嗎?我想。

孫中山與澳門

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因其父早年在澳門當鞋匠,因此他少年時多次到澳門。孫中山早年求學期間常經澳門往返香山縣和香港,並曾在澳門居留兩年。其兄孫眉、原配夫人盧慕貞曾在澳門居住至去世,故居現已成為孫中山紀念館。1890年,孫中山提倡興農桑、禁鴉片、辦學校的文章《致鄭藻如書》就發表在澳門《濠頭月刊》上;鄭觀應編纂《盛世危言》時也將孫中山所寫的《農功》一文收錄在內。1892年,孫中山醫科畢業後選擇在澳門鏡湖醫院以義務醫席行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並於同年12 月開設中西藥局。期後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鏡湖醫院一直與孫中山保持緊密聯繫,支持其革命活動。

作者簡介

譚健鍬,醫學碩士,澳門鏡湖醫院心臟科主治醫生。中山大學心血管內科碩士畢業。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自考本科畢業。現為《澳門日報》專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澳門筆會會員,喜歡創作古典詩詞、散文、短篇小說。作品散見於《澳門日報》、《澳門筆匯》等。曾參加澳門文學獎並獲散文和短篇小說獎項。

全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