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便被妹妹的咳嗽声和窗外的“叮叮噹噹”声吵醒。
我家住在草堆街内的一条小巷中。最近,家门口对面一幢三层高的旧阁楼搭起了棚架,建筑师傅在忙着翻新、维修。楼下,一隻小花猫在若无其事地蹓跶。我担心楼上的装修碎屑伤着牠,便一把将牠抱起,小心放到屋後。
这两天,妹妹病了,全家人都极其焦虑。尤其是嫲嫲,忙得不可开交,煎凉茶之馀又去聚龙神社烧香拜神。夜晚,妹妹发起高烧,咳嗽不止。爸爸、妈妈决定送她去镜湖医院看急诊,于是,家裡只有嫲嫲陪我。我坐在闷热的门槛上,望着满天星斗和万家灯火,全无睡意。
忽然,我看见草堆街变了,巷子缩窄,房子变矮,水泥路面瞬间变成斑驳的青砖路面。街灯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旁低矮的民宅中透出昏暗的烛光。几声犬吠过後,一个瘦瘦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他一身青竹长袍,二十多岁模样,拖着长长的辫子,头戴瓜皮小帽,面目清秀,有几分善解人意的温暖在眉宇间迴盪。他提着箱子,在我家门前潇洒地走过,朝我微微一笑。
“你叫文仔吧?我姓孙,也叫阿文。叫我文叔就可以了。”
“你怎知道我名字的?”
“哈哈!我不是普通人。一百多年前我就住过这儿啦。澳门街什麽事我会不知?”
“看不出你一百多岁了呀。这麽晚,你去哪裡?”
“刚刚夜诊完,有个小孩腹泻,父母很着急。我便帮他调了调药。估计第二天会好的。”
“你是医生?”
“对!”文叔打开箱子,只见裏头全是听诊器、针筒之类的器械,“我之前在香港学医五年,本身系香山人氏,澳门亦曾系香山的渔村。所以,我就当自己回乡行医创业咯!”
“要是你去给我妹妹看病就好了。”
“小朋友已去了镜湖医院,应该无大碍,放心。我在镜湖医院也出义务门诊,我还是全澳第一个华人西医呢!”
“你住在这附近吗?怎么好像以前没见过你?”
“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维度嘛。你家门口对面,就是我的诊所——中西药局,楼上居住,楼下开诊。镜湖医院需要我时,我也会跑一趟!”
文叔双眼放光,滔滔不绝地讲起行医经歷。有次,一个常年腰痛的病人求诊。文叔仔细检查了他的腰部後,还化验了小便。之後,文叔果断作出诊断:肾积水!他先对病人的局部皮肤进行麻醉,然後用穿刺针刺破皮肤,一路深入。回抽时,一股草黄色的液体随之冒出。他随即接上针筒,一筒一筒地抽,直至把积液全部抽乾。从此,病人痊癒。
“肯学,肯练,才见真功夫。当然,最重要是要有爱心。今天早上,我见你抱走小猫,就知道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具备做医生的潜质。我喜欢你!”
月色渐浓,小街朦胧,文叔要转身告辞了。
“文叔,你有空教我医学,让我可以帮帮人。”
我追上几步。文叔微微点头,又补充道:“让妹妹多喝水!记得!窗户要适当打开,保持通气很重要。感冒是可以自己慢慢好的,但需要时间,太急了没用。还有,记得叫你爸不要吃太多的快餐盒饭,那些东西太油腻了,对心脏不好。”
我送文叔走出去。此刻,草堆街的地面,不再是光洁的水泥路,而是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面,周边不仅有些低矮的平房,甚至有很多木屋,还有卖凉茶的小舖,名曰“春和堂”。“老闆,嚐一下味可以吗?我喉咙痛。”我探过身去。那黑衣蓑帽的摊主人也爽快,马上拿出白色瓷碗,从铁壶裡倒出一味,只有少许:“试下斑莎啦!试一下,一点点。”我正要掏钱,一旁的文叔早就微笑地把零钱付上了。
“哇!好苦好涩!”一股浓烈的草药味湧上来,一时间喉咙像被浸泡成墨黑一样麻痺。看来,凉茶是真材实料。
见我一脸的哭丧样,摊主人笑道:“这叫苦口良药嘛!後生仔!”我和文叔都笑之。
在巷尾,我送走了文叔,便回家闭目在床。
这时妹妹和爸爸、妈妈回来了。一阵开门声把我惊醒,原来刚才是场梦。此时,窗外的草堆街又恢復了原样。
一週後,妹妹康復了。而当我把少吃快餐的理由告诉爸爸时,他又感动又惊讶,直夸我懂事。
又过了一週,我到家对面那幢博物馆楼参观。此时它已被修葺一新。墙上有幅画像,模样像极了文叔。管理员说,这是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曾在澳门行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对穷人分文不收,这儿便是他开设“中西药局”的旧址。当年,他既是中西药局的小老闆和主诊医生,也是镜湖医院的首席西医,又兼任仁慈堂“孙医馆”的坐诊医生——定期给老百姓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後来,孙文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职业革命家。
我见墙壁砖石凹凸不平,地面上刻意保留着当年的青砖结构,上面爬满了绿色的湿润青苔。小楼底层似乎是用来接待病人、看病治病用的,因为出土和陈列了不少药瓶、药罐之类,它们隔着玻璃散发着歷史陈迹。而楼上,家私比较多,还有不少青花瓷的生活用具,估计是主人休憩、居住所用。这样的经营方式和现代人也没太大差别,只是那些沧桑的青砖长石,那些残存的瓷片,那些古旧的药瓶药罐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歷史的距离。
回到草堆街上,我看到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背影,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究竟哪一个是孙文医生的呢?其实,每一个平凡的身影不都在为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注入动力吗?我想。
孙中山与澳门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因其父早年在澳门当鞋匠,因此他少年时多次到澳门。孙中山早年求学期间常经澳门往返香山县和香港,并曾在澳门居留两年。其兄孙眉、原配夫人卢慕贞曾在澳门居住至去世,故居现已成为孙中山纪念馆。1890年,孙中山提倡兴农桑、禁鸦片、办学校的文章《致郑藻如书》就发表在澳门《濠头月刊》上;郑观应编纂《盛世危言》时也将孙中山所写的《农功》一文收录在内。1892年,孙中山医科毕业後选择在澳门镜湖医院以义务医席行医,成为澳门首位华人西医,并于同年12 月开设中西药局。期後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裡,镜湖医院一直与孙中山保持紧密联系,支持其革命活动。
作者简介
谭健锹,医学硕士,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主治医生。中山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毕业。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现为《澳门日报》专栏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澳门笔会会员,喜欢创作古典诗词、散文、短篇小说。作品散见于《澳门日报》、《澳门笔汇》等。曾参加澳门文学奖并获散文和短篇小说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