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小說發展概略 ——澳門短篇小說選代序
一 楔子
澳門的小說是繼承中國的小說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根在中國,所以是中國小說的一部份。
小說的定義,古已有之。東漢桓譚在《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稍後,《漢書·藝文誌》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頭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這兩段話說明瞭遠在漢代已經有學者替小說界定了含義和作用:「叢殘小語」和「街頭巷語,道聽塗說」指出了小說的虛構性和可塑性;「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說明它的思想性和敎化作用,中國的小說,從唐代的傳奇到明淸的章回小說,都是寓敎化於虛構的故事之中,導人向善。
中國的小說,有悠久的歷史。「五四」運動之後出現新文學,出現了《子夜》、《駱駝祥子》和《家》、《春》、《秋》等長篇巨著;短篇小說則有魯迅的《故鄕》、《祥林嫂》和《理水》一系列不朽作品。這些作品成爲中國新文學的楷模,不光在國內,而且遠及海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 澳門小說的雛型
澳門的小說,隨著八十年代澳門文學的蓬勃發展而發展起來。它的雛型是怎樣的呢?這是硏究澳門文學的人急於尋找答案的問題。
中國的新文學,起於二十年代。二十年代的澳門,據資料顯示,是她開始從小漁村轉化爲小城市的階段,工商業初具形態,經濟結構屬小農手工業經濟,有很大的局限性,作爲它的上層建築的文化自然顯得極之落後。三十年代中期,「中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當時到澳門就說過他對澳門的印象是:‘澳門沒有文化!’」①茅盾的說話,正如當時有文化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是相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沒有新文學。從歷史資料來看,遠在明代,已經有詩人墨客涉足澳門,賦詩紀事明志,時而有之。晚淸,更有大汕和尙駐杖普濟禪院,著作甚豐;「世居澳門」的「揭開民主與科學序幕的啓蒙思想家」鄭應觀,②有部份作品在澳門完成是無可置疑的。這兩個例子說明澳門並非無文化,祇是新文化出現得較遲罷了。
不過,根據澳門資深報人陳大白的《回憶錄》所述,三十年代在澳門十來萬人口之中,有《朝陽》、《大衆》、《新聲》、《澳門時報》、《民生》和《平民》幾張報紙,有的設有副刊,比較著名的是陳霞子主持的《大衆報》副刊,陳氏「先後親自撰寫了不少佳作,其中他所撰最有名的偵探小說《偵緝膽》和新派武打小說《芝加哥殺人王》等,刊出後膾炙人口,大受歡迎,成了最暢銷的讀物。」③這是1938年至1939年之間的事。到了1941年,「名小說家余寄萍擅撰言情小說,當時刊出(《大衆報》)他的有名小說《溫柔滋味》,吸引了大量讀者。」④知名小說作者還有黃蘊玉和何曼公等人。當時,澳門祇有崇實、濠江和粵華幾間不完全中學,文化界和敎育界精英,大多從內地直接到澳門或經由香港轉過來的。
從這些資料來看,澳門的小說,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已開始萌芽,而且植根於報紙的副刊,這種情況,直到九十年代也沒有改變。
到了四十年代初期,據陳大白《回憶錄》所述,「澳門政治情勢開始逐漸惡劣」,澳葡當局標榜「中立」的曖昧態度轉變,對當時的華人救亡救災活動採取高壓手段,日軍大舉進犯華南之際,華人的愛國活動被迫全部停止。「1941年冬,香港淪陷後,澳門無形中變成了‘孤島’……日閥駐澳特務機關明目張膽在澳活動,其鷹犬更爲猖獗。」他們對報界進行威迫利誘不遂,於是對個別報社施暴,搗毀印刷部,更揚言放火;與此同時,澳葡當局實施新聞檢查,致使報紙上常出現開「天窗」。1942年,「由於香港淪陷後的一個時期,海上交通被封鎖,糧食中斷,」加上由廣州南下的難民大批湧到,致使澳門的缺糧情況更爲嚴重,餓死了無數人,當局把屍體運到氹仔北安灣的郊野,挖一大坑埋葬掉,被後人稱爲「萬人坑」,那一年春天被稱爲「黑色的春天」。從三+年代興起而被視爲澳門致富的三大工業火柴、爆竹、神香陷於停頓,百業凋零。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澳門經濟逐漸復甦,但內戰又起,人口流動性極大,人才留不住,報社雖極力更新,但除了經濟因素,還由於政治因素,報紙副刊未見有具吸引力的小說出現。
三 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澳門半島與中國大陸相連,沒有天然的界線。五十年代初期,隨著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大陸處處呈現新氣象,直接影響澳門社會。國民黨在澳門的殘餘分子雖然積極活動,但形勢已去,阻擋不了愛國力量的壯大。這股不可搖撼的政治力量直接刺激澳門經濟向前發展;美國侵略朝鮮戰爭期間,對中國實行禁運,香港和澳門在戰略禁運範圍之內,經濟受到猛烈衝擊,但澳門的經濟並不因此衰退,工商界從多種渠道打開僵局,反而帶來了新氣象,大大鼓舞人心。澳門的文化就在這樣的政治氣氛和經濟條件之下向前推進一步,文學也從此展現新氣象。
當時,多種進步力量從原有的基礎上迅速壯大,由愛國人士主持的《新園地》在1950年3月8日創刊,該刊「無論是半月刊、旬刊或週刊時期,都相當重視刊登文學創作。現在的中年人大槪還記得在那裡刊登的詩歌、雜文、小品和短篇小說……」⑤從此,澳門的短篇小說開始進入它的新時期。假如把三、四十年代說是澳門小說的萌芽期,那麼,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就是它的發展期了。在五十年代,除了《新園地》,澳門中華敎育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會出版的刊物,也期期發表文藝作品,尤以澳門中華學生聯合會出版的《澳門學生》(後期易名《學聯報》),文藝氣息更濃厚,它「在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對短篇小說非常重視」⑥曾破例在第一版刊登夏茵的短篇小說《失去的愛情》,胡培周、邱子維(魯茂)、鄧祖基等人,都曾爲該刊寫短篇小說。到了六十年代,文藝愛好靑年出版油印文藝刊物《紅豆》,「其中也有短篇小說的作品」⑦這份刊物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出版幾期之後便停刊了。不過,有代表性和有影響力的是《澳門日報》(1958年8月15日創刊)的副刊,該副刊沿用《新園地》這個名稱,編輯部成員大部份是原班人馬,「創刊的第一篇連載小說,就是阮朗的《關閘》」⑧新的《新園地》是一個綜合性副刊,當然少不了短篇小說;它與《學聯報》在刊登短篇小說範疇上說,是領導潮流了,這樣從六十年代過渡到七十年代。
到了七十年代,喜愛文藝的靑年漸多,爲了順應潮流所需,《澳門日報》率先於1970年邀請香港名小說家阮朗來澳門主持一連兩晚文學講座,每晚聽衆席無虛座。跟著,中華商會附設閱書報室邀請香港作家李怡來講怎樣閱讀文學作品,歸僑總會、中華學生聯合會和靑年書屋等也分別邀請名家主持文學講座,反應極好,同時,把閱讀與創作推向高潮,爲八十年代文學的蓬勃發展創造了較良好的條件,許多靑年作家就在這種氛圍之中培養起來,他們「除了從中汲取經驗之外,還得到鞭策」⑨辛勤耕耘之後,收穫豐富。
六、七十年代,澳門作家除了在澳門發表之外,還把作品寄到香港去發表。凌鈍把這些作品收集起來,編成兩冊集子,題命《澳門離岸文學拾遺》,上冊有新詩、散文和詩評,下冊是短篇小說。這些小說,水平不一,但大致已臻成熟,其中以劍瑩和江映瀾的寫得較多較好。劍瑩所寫大多多是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在他的作品中,經常運用古典詩詞的語言,頗有個人特色。江映瀾則著眼下層人家的生活,寫來筆法簡練,人物形象鮮明,可說是澳門當時幾個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澳門離岸文學拾遺》中,他的《小芬的一天》,是描寫女工在工廠的生活;《冬暖》描寫一個貧困小家庭的生活;其餘如《無從寄出的信》和《母與女》都充滿人性的溫馨和道義的率直。
以年代來劃分階段而敘述文學發展的過程,那是一種權宜的手段,在實質上並無意義,這正如以地域來區分文學祇是方便陳述而已。時間對於文學,譬如六十年和七十年代,祇是一種標誌,不是實質;香港或澳門也是一種標誌,不等於實質,例如江映瀾,六、七十年代是澳門作家,現在是香港作家;另一個作家陶里,更形複雜。
陶里在七十年代住在老撾,寫了九個短篇,到了香港,又寫了兩篇,八十年代結集在北京出版,題名《春風誤》,人卻在澳門。因此,時間與地域對於這本小說已無多大意義,不過由於它寫於七十年代,即使當時陶里不住在澳門,也就劃歸七十年代的澳門文學。
《春風誤》的「時間由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跨越的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和泰國」⑩「小說從正面寫愛情,從側面反映海外華人生活」(11)除此,小說還反映了在越南三十年戰爭中人民的生活面貌。在《偶然》之中,有一個當空軍的武文義,幾乎戰死沙場,但妻子卻被美國大兵勾引了去;在《余琳玲》之中,女主人公的丈夫爲西貢政權賣命,但被美軍炸死,這種矛盾衝突正是對美國和他的附庸西貢政權的無情諷刺。《三叔》是對鄕村土豪惡霸罪行的控訴;《老更的香港腳》暴露人性的猥瑣和自私;《遲來的緣》描寫國際吸毒者和販毒者的活動;《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則是一則東南亞的傳奇故事。《春風誤》整個集子描寫的雖是老撾一地的華僑或土著生活,但在人性和人道上,它有普遍意義;在幾個短篇之中寫出戰亂中幾個國家的人民的生活,在文學上有積極意義。
四 魯茂和周桐
魯茂和周桐是澳門著名的小說家。
魯茂(柳惠)原名邱子維,1932年生,原籍江西臨川,在廣東佛山市出世;香港漢華中學畢業,1953年到澳門濠江中學任語文敎師到現在。魯茂對戲劇藝術極有修養,能表演並能編導;對於文學,可以說是左手寫散文,右手寫小說的高手,曾經有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澳門日報》的副刊上,幾乎天天同時讀到他的散文和小說。魯茂(通常以柳惠爲筆名)擅寫長篇連載小說,每篇三、四+萬字,從1968年至1996年前期,共寫了二十多部小說。他由於沒有剪存已發表的作品,即使剪存,不是不齊全,就是遺失掉,但憑他個人的記憶,就有以下幾部作品:
星之夢 描寫一個靑年足球員怎樣夢想成爲足球明星的故事。
恩情 描寫底層市民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小蘭的夢 描寫一個英文書院女學生的少女情懷。
黑珍珠 描寫一個美麗、堅強、出身微寒的少女週旋在衆多追求者之間的浪漫故事。
莫負青春 描寫一群靑年人在生活道路上的摸索和追求。
辮子姑娘 描寫一個梳辮子的咖啡檔少女的戀愛和追求。
打虎不離親兄弟 描寫善良人民抗暴鋤奸的故事。
路漫漫 描寫長相廝守,共渡艱辛的夫妻之愛。
愛情的軌跡 描寫錯愛與眞愛的交錯。
誰是兇手 描寫靑年人受引誘而誤入歧途的故事。
鐵漢柔情 描寫一個冷峻、堅強而又重情義、身手不凡的男性的羅曼史。
杜鵑花開 描寫一個小孤女的坎坷遭遇。
蒲公英之戀 描寫三個外地姑娘在澳門生活的奇遇。
昨夜星辰 描寫一個知識分子的愛情懺悔。
白狼 描寫一個土生靑年闖江湖的結局。
早熟 描寫一個早熟少女的荒唐和覺醒。
百靈鳥又唱了 描寫一個酷愛音樂的女敎師在敎育工作和家庭中的曲折遭遇。
……
港澳的長篇連載小說家,在開始執筆寫作之前,必須與編輯取得協議,先擬好小說大綱送去,然後逐日隨寫隨送稿,作家與編輯要聯繫得好,甚至有所默契,小說才可以依照寫作大綱完成。但連載小說往往一寫數百天,在寫作過和中,作家往往因爲健康理由或其他客觀因素影響而使作品出現局部累贅、粗糙,在所難免;寫到某個階段,思路有改變,情節發生變化,因此修改大綱,也常有之;有的改得好,有的改得前後的銜接出現瑕疵,這些現象,幾乎是連載小說的通病。魯茂白天有繁重的業務,晚上、假日筆耕不懈,有的是恆心和毅力,他自認作品粗糙,沒有保留的價値,所以沒有刻意剪存。在他接近三十年的寫作生涯之中,作品達千萬字,但都散失了,這是澳門文學的損失。到了1995年,在友人的慫恿、代爲剪存作品之下,他才出版小說集《白狼》,那是他從長篇連載作品之中調整了情節,篩選了素材和潤飾了文字而成的,餘下的祇是原作三分之二的字數。魯茂的作品,命題立意嚴肅,但爲了迎合小市民讀者的閱讀興趣,他採用通俗、流行的風格,沒有純藝術的氣息。
周桐原名陳艷華,她還有沈實、沈尙靑等多個筆名;1949年出世,原籍廣東新會,現任《澳門日報》英文翻譯。她從七十年代開始寫長篇小說,到九+年代中期,寫成了十三部長篇小說,每部二三十萬字,與魯茂同時成爲澳門長篇連載小說的奇才。她的作品有:
半截美人 描寫一個足疾少女的艱苦奮鬥過程,後來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婚。
八妹手記 描寫一個白領麗人對愛情的抉擇,寧願放棄一個遠在外國唸書的靑年的愛,而接受與自己文化程度和志趣相投的靑年的追求。
幻旅迷情 描寫一個失戀少女愛上有婦之夫的僱主,並與之雙雙遊泰國,旅途中遇一對殷實的老商人夫婦,結下了友誼,後來經過多番曲折遭遇,該少女與老商人的侄兒合作開創新天地。這段故事極富傳奇色彩,作者即將出版單行本。
錯愛 這是周桐的第一本小說集。1988年出版之後,反應很好,北京電視台曾打算將它拍成電視劇。故事大意說,女主人翁因患乳癌切除了雙乳,一個由丈夫與另一個外國女人的私生子被送到家裡來,於是引起一連串的家庭糾紛。這部小說有深刻的內心描寫,它使周桐因此成名。
狹路姻緣 描寫一個遲婚少女在婚姻路上的遭遇。
晚晴 描寫一個老人與初戀情人重逢之後,由於雙方的第二代的阻撓而不能重拾舊歡的故事。
逃妻 描寫一個喜歡小孩的女人嫁給一個不喜歡小孩的男人的悲歡離合遭遇。
人生邊際 描寫一個大陸靑年到澳門的奮鬥經過。
流星描寫 一個越南難民到了澳門之後,赴美國與親人團聚不遂,在澳門一個葡人家庭所見的奇事。
綠羅衫 描寫一個離婚的兒科女醫生與一個離婚的外科醫生的戀愛。
澳門假期描寫 一個中東石油國王儲與澳門一個女記者的離合故事。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科幻小說,描寫一個外星人來澳門傳遞環保意識的經過。
再生緣 是《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的續集。
魯茂是一個中學語文敎師,導人向善成爲他道德取向的唯一標準。因此,在他的作品之中,少有窮兇極惡之徒,也沒血淋淋的殺人情節;他慣於寫小市民的生活和心態,雖然作品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但從平淡的、常見的小市民生活之中道出善惡的鬥爭,最終目的是敎讀者捨惡取善,享受人生。
周桐比魯茂年輕,精通英文,除了本國文化,她還隨時汲取外國大量知識,補充或協調文化差距。周桐的眼光較遠,觸角也靈敏,她的小說人物,個個形象鮮明,有的情懷是跨國的,這就說明瞭周桐的小說題材雖然來自本土澳門,但她的情節不限於本土,而把思路拓展到外國,開闊了視野。這一點,對於保守和局限於小城的澳門作家,起了一定的啓發作用。
在澳門,堅持寫長篇連載小說二三十年的,祇有魯茂和周桐,原因是能發表這類作品的園地不多,而絕大部份的讀者都忙於本身的業務,有閑情去「追」讀長篇連載小說的讀者其實不多;但長篇連載小說之於報紙,正如中醫師處方中的甘草,有「中和」副刊各種文體的作用,不能沒有;在市場供求律的關係下,長篇連載小說才依存於報紙副刊,資深者便時有佳作問世了。
五 《澳門文學創作叢書》出版之後
上邊所列的魯茂和周桐的作品,或有從六十年代,或有從七十年代跨越九十年代的,在這之前,即從三十年代起,澳門已經有了新文學,並非「文學園地更是一片荒蕪」,(12)祇是沒有出版單行本罷了。到了1985年1月,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中文系出版了《澳門文學創作叢書》共五冊,《心霧》是其中的一冊短篇小說集。這個小說集收十二個短篇,頁數祇有九十八頁,篇幅可說是袖珍式的;雖然編輯者稱讚多個小作者的天份,說「他們的作品就是跟一般知名作家的擺在一起,也毫不遜色」,(13)但如今讀來,祇覺得那不過是大學生的一般習作罷了,那些作者的小說創作,祇是曇花一現,有的即使繼續創作,所寫的多不是小說。
1987年3月,陶里的短篇小說集《春風誤》在北京出版,隨即運到澳門。該小說集有十一個短篇,所寫的都是華僑生活,上邊已有詳述,在此從略。
1987年10月,林中英的短篇小說集《雲和月》在香港出版,隨即運到澳門。林中英原名湯梅笑,原籍廣東新會,1949年在澳門出世,現任澳門日報副刊課主任。她擅長散文,著有散文集《人生大笑能幾回》和兒童故事集《愛心樹》等。《雲和月》是個短篇小說集,有短篇小說十二篇,《雲和月》是其中較長、情節較曲折的一篇。整個故事描寫夫婦志趣不同,妻子祇顧以麻將耍樂度日,不顧家庭;丈夫失望於妻子而有外遇,結局帶有無奈悲涼色彩。
林中英秉性善良忠厚,她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都市小人物,人海微瀾的故事;她的筆觸,有女性的纖柔溫馨特色,特別對於表現母性的愛,在澳門是頗爲出色的。
澳門作家大都默默耕耘,不求達聞於世,梁荔玲也是其中的一個。她在澳門報紙上連載了多篇小說,幾乎少有人談起她。在八十年代中期,她連續出版了《童年》、《他來自越南》、《我身我心》和《今夜沒有雨》等幾部中篇或短篇小說集,其中的一部還在北京搞發行儀式一類活動,又招待記者,請客吃飯,刻意造成震撼效果而拍電視劇,但沒有成功。《他來自越南》描寫一個香港單身女商人在到漢城的飛機上邂逅一個來自越南的香港男人,雙方在漢城發生了一段充滿傳奇性的相戀過程。由於作者對於越南華僑的習性、意識形態等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沒有把來自越南的男性寫好,也就是說,沒有突出他作爲來自越南的獨特性格;對他逃出越南的敘述,是一段把偶然性的傳奇當作必然的事例來寫而已。《今夜沒有雨》描寫一個香港單身女郎熱戀一個長沙市幹部的故事,情節安排得可說是匠心獨具,但也犯同《他來自越南》一樣的毛病,就是對內地幹部的思想境界認識不夠,刻劃不出他的眞實面貌,祇能把他寫成一般流行小說中的男主角一類的形象。
與此同時,李毅剛編了《澳門小說選》,動機是好的,但作者祇有幾人,覆蓋面不大,沒有代表性;而所選的作品,藝術水平極不平均。因此,這本小說選在澳門並沒有引起甚麼反響。
八十年代的澳門,引起廣泛的注意的小說是周桐的《錯愛》。《錯愛》是一部通俗的奇情小說,「作者在這一層俗套的鋪墊底下,卻有不俗的刻劃人性主題」。(14)這個人性就是從一段男女的「錯愛」之中去追尋、發掘和刻劃人性的眞愛;故事環繞著四個主線(人物)而展開,情節互相交叉,縱橫交錯,處處表現作者駕馭題材和情節的才華。四個人物就是有婚外情的丈夫李懷民,因癌症而割去女性不能或缺的雙乳的妻子尤琴,美貌而有蛇蠍心腸的尤鈴,私生子里蒙和他背後的母親安琪。這四者之間,有著交織的矛盾,但同時又有著交織的愛,有的矛盾可以通過愛去協調,有的根本不可能,但結果還是人性的眞愛克服了一切,得到喜劇性的結局。因此,《錯愛》的手法是通俗的,主題思想性卻是脫俗的。
澳門的書籍(特別是文學書籍)市場十分狹小,印1,000本,極其量銷售一兩百本而已。因此,沒有有關當局或熱心人士的贊助,文學著作根本沒可能出版。周桐的《錯愛》出版於1988年,到了1995年尾,才有消息傳出魯茂的《白狼》和周桐的《幻旅迷情》正在植字之中,前後相隔幾乎八年,這期間,又是澳門文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究其因,作品質量未得市民大衆普遍認同是因素之一,因素之二是文學的發展遠遠落在經濟發展之後,市民閱讀傾向已轉型,其中還包括視聽藝術的衝擊已超越文學藝術的吸引等因素。
《白狼》是魯茂九十年代的作品。作品描寫澳葡高官私生子黃白朗成爲黑社會份子,爲非作歹,雖犯案而得到庇護,並與北地南來的婊子鬼混。作品揭發了澳門地區官匪勾結的醜陋行徑,但作品後半部離開原來意圖,讓白朗在獄中被黑幫陷害而覺悟,改邪歸正。《白狼》是一部觸及澳門葡人生活的小說,姑不論它成功與否,對於葡人生活這個處女地,魯茂是拓荒者隊伍中的卓有成效的一個。
《幻旅迷情》是周桐的另一部通俗小說,寫作時間在《錯愛》之前,情節比《錯愛》曲折。大意說,一個失戀少女愛上一個有婦之夫的新僱主,雙雙秘密往泰國旅行,結識了從香港到泰國渡假的老富商夫婦;後來,老富商來澳門設廠,派了侄兒來主指,三角戀愛從此發生,後來,情節還開拓到瑞士。作者通過小說人物的內心活動,交代了情慾與理智的衝突,最後,小說主角作出明智的選擇。周桐的小說,以情節複雜見稱,她又善於從多線多元的情節之中理出一條思路,突現人性的多重傾向。她和魯茂的小說有個共通點,就是堅持寫實主義手法,並且走通俗路線,作品思想有孔孟之道,所以作品結局大多是大團圓的。
1996年香港獲益出版社出版的陶里小說集《百慕她的誘惑》是個超現實主義和魔幻寫實主義的短篇小說集。這個集子的每一則小說,長的不過萬字,短的祇有七八百字,它的題材來自現實,但其中情節並非現實所能有,甚至不可思議。作者在作品之中設置許多懸疑(不是偵探小說的那一種)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或尋找答案,但答案又因人而異,不可能一致。集子裡的小說,以港澳爲背景的居多,有的跨越國界去到葡萄牙、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國;有的則在虛無緲縹之處。集子的最後一輯是散文和小小說的混合體,不論在佈局或語言的運用,都是非傳統的,就是題目也是別出一格的,例如:《生靑春痘的下午》、《一個很病的晚上》等等。
六 《澳門短篇小說選》
《澳門短篇小說選》即本書,由陶里選編,將由澳門基金會連同《澳門散文選》、《澳門新詩選》一起於1996年出版。這本短篇小說選集,選取了澳門知名作家十四人的作品,共二十八篇。集子裡的作品,表現手法以傳統的居多,例如魯茂、余行心、周桐、林中英作品。運用傳統手法的梁淑琪的《等》,是95年澳門文學獎的冠軍;胡根的《格洛卡男爵墓地》和勁夫的《死亡的永生》是科幻小說;陶里的《石卵之戀》、《安萬達夫婦的遭遇》和呂平義的《失蹤的貓》是魔幻小說;梯亞的手法比較多樣化,集子所選的他的小說,有現代主義的、後現代主義的和屬於後設小說的。
小說選取了由金國平譯的瑪麗亞·翁迪娜·布拉加的兩篇小說,作者是葡萄牙人,但在《神州在望》之中,她通過小說人物表達了對中國的神往,又在《三輪車夫》之中,表現她對澳門下層市民的感情。譯者金國平用不平凡的筆觸把作品的神髓重現,一點也沒有翻譯的斧鑿痕跡;陶里的兩篇作品和胡根的《海鷗》所描寫的是中國人與葡萄牙人的關係的作品。總的來說,這本小說選,比較眞實地反映澳門小說創作的水平,它又比較明確地反映了澳門作家的思想經驗:在作品之中,雖然有矛盾的情節發生,但沒有大奸大惡的角色,沒有血淋淋的死亡故事,所反映的都是以人性溫馴忠厚的一面爲主,符合孔孟思想的仁恕之道。
七 結束語
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十年之間,澳門先後成立了澳門筆會(相當於作家協會)、五月詩社、澳門中華詩詞學會、澳門寫作學會、澳門近代文學硏究會等文學社團,各有自己的刊物以供成員發表作品,大大地促進了澳門文學的發展。這種情況,在現代詩方面尤爲出色,在六、七年之間,湧現了七、八位靑年詩人,他們的作品,不但力迫他們的先行者,而且比諸香港、台灣知名詩人的作品,也不遑多讓;小說方面,也出現了梯亞、梁淑琪等人,他們成熟的姿態引人注目。新一代的成長和他們的超前意識,足以說明澳門文學必然朝著更多姿多彩和更康莊的大道前進。
陶里 1995年12月17日完稿
註釋:
① 杜嵐《六十春秋苦耕耘》頁98。
② 鄧景濱《鄭顴應的詩歌創作觀》,《澳門筆匯》7期頁95。
③ 陳大白《天明齋文集·第三部分·回憶錄》頁167。
④仝③
⑤ 《澳門文學論集》,李鵬翥《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及將來》頁169。
⑥ 《澳門文學論集》,胡培周《澳門的小說》頁64。
⑦仝⑥頁66。
⑧仝⑤頁172。
⑨ 《澳門文學論集》,周桐《我的小說創作歷程》頁85。
⑩(11) 《春風誤》《後記》
(12) 《澳門文學創作叢書》,雲惟利《澳門文學創作叢書緣起》。
(13) 仝(12)
(14) 廖子馨《論澳門現代女性文學》頁93。
【點此閱覽《澳門短篇小說選》全書】
序 澳門小說發展概略 陶里 …1 呂平義 失蹤的貓 …15 竹溦風 遺失的年代 …23 沙 蒙 牆 …29 木馬 …36 女人死了 …38 余行心 絲士咖啡室 …40 快活樓 …54 周 桐 勝利者 …72 楢山盟 …79 林中英 重生 …95 因我曾選擇過 …104 胡 根 海鷗 …111 格洛卡男爵墓地 …118 勁 夫 爲誰吶喊 …127 死亡的永生 …135 陶 里 石卵之戀 …141 安萬達夫婦的遭遇 …154 梯 亞 第八天的早晨 …166 鋼門 …169 陶淵明硏究 …172 論《一個關於命運(或者自殺)的格言》…179 淘空了 私生子 …200 分居 …205 梁淑琪 等 …209 瑪麗亞·翁迪娜·布拉加 金國平譯 神州在望 …223 三輪車夫 …229 魯 茂 凌晨 …234 似花非花 …238 跋 陶里…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