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框裡的澳门》,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公开组散文冠军,作者李懿。

“该如何书写澳门?”正如澳门青年作家李懿在散文《镜框裡的澳门》末段开头提出的,这是每一个到过澳门的人心中都可能闪现过的疑问。

文章以一张东望洋新街仰拍新葡京酒店的照片为切入点,展现社交媒体如何将澳门塑造成“赛博朋克”的视觉符号。游客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打卡照片,并赋予其科幻感与未来性,而李懿尖锐地指出,这种标籤不过是镜头单方面的“赠物”——新葡京“外观设计灵感实则是来源于拉斯维加斯舞蹈女演员的羽毛头饰”,与赛博朋克毫无关联。在游客短暂而又碎片化的感知下,镜头中的澳门无疑是符号化的存在,是从“老旧民居和豪华酒店的极端对比”中衍生出来的“一幅浮世绘”,是经过“浪漫遐想”後“一座节庆的城市”。

作为在澳门生活、成长的本土作家,李懿对于澳门有着非同寻常的认知与瞭解。澳门于她又是怎样一座城?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她以社会学家的冷峻视角,描绘了这座城市中宗教与信仰、贪婪与绝望、市井烟火与纸醉金迷的冲突与共融,从文化、经济与人伦的视角,用白描手法所捕捉的一幕幕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宗教和民间信仰顶旺盛的城市”、“一座老是在塞车的城市”,以及“一座纵使用全世界的金钱也无法填满的城市”。作者的笔就是一部相机,与众不同的是它带着更为全面的角度与更为深刻的光圈。在文末,李懿还是忍不住对澳门贴了标籤,“该如何去描述这座苦涩的、甜美的、虚幻的、市井的、贪婪的、美妙的、自相矛盾的城市?”这些特质的获得,来源于作者与澳门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的共生,就像是从土壤里长出的树苗,最瞭解这块土地所包裹的内核。于是,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于澳门这座城市的最本真的理解,在她心目中澳门是“单用六十四个格子就能吞食人类所有麦粒的国际象棋盘”,是一座迷宫。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于城市亦然。李懿带着写作者的使命,以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观察,将澳门这座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层层剥开,以“镜框”为隐喻,揭示了澳门在游客视角与本土现实之间的割裂与交融。是无数个视觉符号构成了澳门,是无数的人生描画出了真实的澳门。这篇作品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解构,更是对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