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框裡的澳門》,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公開組散文冠軍,作者李懿。
“該如何書寫澳門?”正如澳門青年作家李懿在散文《鏡框裡的澳門》末段開頭提出的,這是每一個到過澳門的人心中都可能閃現過的疑問。
文章以一張東望洋新街仰拍新葡京酒店的照片為切入點,展現社交媒體如何將澳門塑造成“賽博朋克”的視覺符號。遊客們熱衷於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打卡照片,並賦予其科幻感與未來性,而李懿尖銳地指出,這種標籤不過是鏡頭單方面的“贈物”——新葡京“外觀設計靈感實則是來源於拉斯維加斯舞蹈女演員的羽毛頭飾”,與賽博朋克毫無關聯。在遊客短暫而又碎片化的感知下,鏡頭中的澳門無疑是符號化的存在,是從“老舊民居和豪華酒店的極端對比”中衍生出來的“一幅浮世繪”,是經過“浪漫遐想”後“一座節慶的城市”。
作為在澳門生活、成長的本土作家,李懿對於澳門有著非同尋常的認知與瞭解。澳門於她又是怎樣一座城?在接下來的篇章中,她以社會學家的冷峻視角,描繪了這座城市中宗教與信仰、貪婪與絕望、市井煙火與紙醉金迷的衝突與共融,從文化、經濟與人倫的視角,用白描手法所捕捉的一幕幕場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宗教和民間信仰頂旺盛的城市”、“一座老是在塞車的城市”,以及“一座縱使用全世界的金錢也無法填滿的城市”。作者的筆就是一部相機,與眾不同的是它帶著更為全面的角度與更為深刻的光圈。在文末,李懿還是忍不住對澳門貼了標籤,“該如何去描述這座苦澀的、甜美的、虛幻的、市井的、貪婪的、美妙的、自相矛盾的城市?”這些特質的獲得,來源於作者與澳門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的共生,就像是從土壤里長出的樹苗,最瞭解這塊土地所包裹的內核。於是,我們讀到了作者對於澳門這座城市的最本真的理解,在她心目中澳門是“單用六十四個格子就能吞食人類所有麥粒的國際象棋盤”,是一座迷宮。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於城市亦然。李懿帶著寫作者的使命,以細膩的筆觸與深刻的觀察,將澳門這座城市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層層剝開,以“鏡框”為隱喻,揭示了澳門在遊客視角與本土現實之間的割裂與交融。是無數個視覺符號構成了澳門,是無數的人生描畫出了真實的澳門。這篇作品不僅是對一座城市的解構,更是對現代人思維方式的哲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