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楼窗外》,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本地组散文冠军,作者王慧诗。
拜读了王慧诗的《唐楼窗外》,感觉如品佳茗,滋润心灵,引发共情和嚮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在澳门一座老旧唐楼中的生活片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喧嚣与静谧之间寻得平衡的心路歷程,在钢筋水泥筑就的丛林裡,寻得一方静室,诗意栖居,安顿人生。文章语言清丽流畅,充满生活哲思与诗意。
一、鬧中求静,寻找自我
文章开篇,作者以“窗”为观察点,透过视窗所闻所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对比的世界。窗外的清晨,既有鸟语悦耳之音,也有电单车的轰鸣之声。这两种声音象徵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宁静的、诗意的;另一种则是现代的、喧嚣的、现实的。作者在这座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小城裡,在喧嚣与静谧的交织中,却能体味到自然的静美,拥有了一种“平民化的奢侈”。这种对比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折射出对自然与宁静的渴望。
窗外的鸡蛋花与墓园、教徒圣歌与导游讲解,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鸡蛋花树四季更替,象徵着生命的迴圈与自然的永恆;而墓园的“邻居”则承载着歷史的厚重与生命的终结。教徒的圣歌能瞬间洗涤净化人心;机械的讲解声却增添烦躁。短暂与永恆、喧嚣与静谧一起呈现,进一步折射出作者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作者置身鬧市但能鬧中取静,其心路歷程颇为清晰:同事辞职,植物转机,触动了“我”的潜在追求;在《我决定简单的生活》和《断捨离》的感召与助推下,“我也终于离开了那个常年不见阳光的地下办公室”。如果说这是主动抉择,那么,疫情三年的沉淀则是被动彻悟,终于,在现实与心灵互动间找到了内心的平衡,找到了自我。
二、心随境迁,顺应自然
2020年的疫情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它不仅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轨迹,也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反思。疫情初期,“我”曾心存侥倖地逍遥快活,但随着疫情的蔓延,所有的美好都急速变调。这种从“逍遥”到“落荒而逃”的转变,是“我”个人的经歷,也是世人共同生活经验的缩影。
疫情期间,人与人的交流变得生疏,旅游已不可能,于是“我都把时间泡进一壶又一壶的茶裡面”。“茶”是饮品,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象徵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味道,是“我”与时间、与自己对话的媒介,暗示着时间对生命的渗透与改变。“茶”,在等待未知的日子裡变得“五味杂陈”。虽然喝茶不过是从父亲那裡复製来的习惯,但正是这种习惯,成为了“我”在漫长时光中的一种慰藉,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活态度也因此而改变,通过喝茶来练习“平常心”,在不安与忧虑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品味茶的苦涩与回甘,何尝不是在体味生命之痛苦与美好。
疫情让世界变慢,也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疫情後“眨眼间就三年了”的时间错位感,揭示了疫情对人们心理的深远影响。作者对疫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与不确定性的深刻认识,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然而,作者并未陷入悲观,而是将视角从个人的生活体验转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疫情中找到某种积极的意义。这便是开始领略“道法自然”,认识到“人类需要自然,而自然不需要人类”。这种领悟是对疫情的反思,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作者在体验一种更贴近自然、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契合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静自己求,诗意栖居
物质生活小康的现代都市人,生活在加速度轨道上狂奔,内卷严重、压力山大,渴望平静安宁,却无暇抬头仰望星空,只能发出“我的诗与远方在哪裡”的呼唤。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与远方”又何尝不需“己求”呢?作者将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的墓园与鹿角树,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墓园中180多个长眠的“邻居”是否也曾追问过生命的意义?这种追问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自我人生的深思,更是对世人的提醒。作者对墓园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永恆的思考,也暗示了生命的诗意存在于日常的细碎,存在于沉静的内心。窗外景物的描写,两部书的提示,与友人的“答趣”,对生命、自然、时间的思考,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感悟。作者在钢筋混凝土缝隙中找到了“一窗风景”,在时间的流逝中找到一种永恆,在细碎平凡中找到了一种诗意,安顿自己生命的诗意栖居。这种诗意不仅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于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我们,给出了很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四、语言清新,洗鍊优美
文章语言洗鍊优美,观察细腻,笔法娴熟,自然是源自作者丰富深厚的生活阅歷、敏锐深刻的哲思和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文章以“窗外”为切入点,把听到的鸟叫声、电车声,看见的落叶、小植物等等摄入笔端;把室内的书本、室外的歌声、喧鬧声融入文中。由具体细微事物引发开去,展开丰富联想,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既有对日常琐碎的观察,也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恬淡中湧动着对生活的热爱。而且所写意象之间、意象与哲理之间过渡衔接自然,深邃意蕴流注在清新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生动活泼、顺畅自然。仿佛与读者煮茶品茗,促膝谈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发人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思考。阅读此文本身就是一种慢生活,就是一场回味悠长的漫步。
孙月华 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最美教师,山东省高校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主编《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等教材多部,在《写作》《职教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