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风顺堂街,轻转腳步踏入高楼街之蜿蜒,两株参天榕树宛如岁月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引领着每一步探索的足迹,来到亚婆井前地这方古朴而神秘的空间。这裡曾是澳门山泉水脉的温柔起点,滋养一方水土,亦见证时光之悠悠流转。葡萄牙人的风情小筑,依偎其旁,歷经风雨,至今仍有人家烟火,续写异国情调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共生。循着斜巷缓缓而上,直至那高地盡头,传说中的“亚婆井”杳无踪影。循着潺潺清泉溯洄往昔,其名其迹,仍如细语般在歷史的尘埃中回响,引人遐思,如今的水泉造影,却也平添几分岁月优游。
紧邻亚婆井,再往旁走十数步,一座典型的岭南传统三开间一进深两层双坡顶建筑赫然耸现眼前。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这便是郑家大屋,近代中国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改革家、实践家郑观应的澳门故居。青砖黛瓦之间,灰塑壁画装潢,花罩上的吉祥花果贴金浅雕,极具果阿特色的连续支摘窗,商贾之雍容与文人之风雅如同建筑的在地文化与西式点缀般兼容并蓄,共融生辉。这一砖一瓦,亦承载着厚重的澳门记忆,郑观应那跨时代的思想花火回闪其间,与他在澳门故里创作的《盛世危言》一同筑就了一场美谈。馀庆与积善不语,但只要走入这迴廊院落,就依旧能听到观世济世救世之言,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并影响至今。
“喝过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大抵是喝了不少亚婆井的水,郑观应一生游走四方,涉履宦山,争渡商海,却也尤爱回到澳门。澳门于他而言,既是牵动他心弦的情感纽带,又是他半世浮沉後久别再归的莲花圣地。尽管早在光绪十年便已立意酝酿,但《盛世危言》初稿的动笔及完成则集中在郑观应蛰居澳门的光绪十六年到十八年间。徒留千卷点墨的家,半生经营恍若一朝回落至一无所有,弟兄相责,妻孥涕涟,在这样窘迫的境遇裡,携着歷经炎凉世态後的失望,身处逆境的郑观应回到故里,在天伦之乐裡颐养病体,在恬淡悠然中修心静思,重新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疮痍满目的凄凉世景,深切盼望的回春国手,郑观应终于在澳门,拿出了他一腔热忱渴望“济世救人”的医典,立以危言,却尤盼盛世。
进入郑家大屋,圆形拱门後是一条曲径通幽的轿道,百馀年前的客人亦是乘轿至此处再步行入园。轿道的旁侧墻外,立于偌大的花园裡迎客的三株杨桃现在仍旧缀着果子,盡头则是一道门廊。郑观应也是这样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过“荣禄第”匾,便走过了祖辈的恩泽荫养,告别往昔的显赫荣光。走过“崇德厚施”牌,就抚摸了一遍恤贫救灾、筹办慈善的寸心。终于走到屋前,院落里那象徵着吉祥、健康和好运的莲雾,不知能否为彼时尚在低谷的郑观应带来一分鼓舞,但面对“前迎镜海,後枕莲峰”的“通奉第”,家族的兴衰依旧紧紧系在郑观应身上,似是容不得片刻的喘息,又像是对“官应”一名最初的期许。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既是一种因果报应,又是家风道德传承,“馀庆”大匾下,桌椅罗列井然,亲友欢聚此堂,这何尝不是郑观应重新执笔观世的一分动力。最後,终于来到前院的盡头,站定在此,走到“日月光华”,旦復旦兮,这永恆的光明繁荣背後,不仅仅是对个人、甚至是家族前景的美好期待,更是郑观应笔下或者期待中的“盛世”。正是在这裡,近代出版史上出版数目最多的书——《盛世危言》诞生了,“观应”一名也随着书的写就而正式现世,且为世人所知。
《盛世危言》的背後,是羸弱之世的民族血泪史,是落後便要挨打的民族觉醒史,这是百馀年前粤商先贤集国学修养与世界眼光于一身的洞察之力与通人之学。观人观世观道是“目击而道存”的外视,静心而待向内观照就是“收视反听”的内明,观天下期待志同道合的响应,观自身等待耳目内通的回应,这便是“观应”。在迴廊的木凳处坐着,慢慢闭上眼睛,感受着从歷史深处吹来的风,草木香裡晕染开一幅幅画面,是归乡着书的郑观应与彼时常往来于香港、澳门间的孙中山,和联系着他们的那篇《农功》。云後的太阳终于摆脱了遮挡,洒下一层层细密的暖金,热热的,让人不禁想起湖南韶山那个十三岁的少年毛泽东,如饥似渴地读着《盛世危言》,在脑海裡激荡着想要恢復学业的愿望。
在郑家大屋前,有一处百馀年前的小码头,当年的郑观应,在书房的窗台抬眼眺望,便能看到广袤的海。如今望去,耸立的高楼和古朴的老宅相间,沧海桑田的变换将百年澳门浓缩在了一扇窗内。但无论何时,如同翻开《盛世危言》寻觅歷史的经验和当下的寓言一般,站在澳门的土地上,从这裡出发,无论何种境遇何种风景,都能生出无盡的爱与希望。
也许,每一个在澳门扎根的人心中,都有一口神奇的亚婆井,忘不掉澳门,无论是回来还是出发,都能书写自己的一纸传奇,成就一段美谈。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郑观应(1842-1921)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年在澳门定居。郑观应创办过贸易、航运等企业,经商之馀忧国忧民,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原则,其竭力挽救中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着作《盛世危言》中。该书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後状态;这些思想对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和毛泽东起到积极影响,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盛世危言》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郑观应在澳门的故居“郑家大屋”现已成为“世遗”建筑。
作者简介
陈慧旋,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歷史学博士在读,主要写作方向为散文、剧本、文艺评论等,专注于歷史题材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