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於風順堂街,輕轉腳步踏入高樓街之蜿蜒,兩株參天榕樹宛如歲月的守護者,靜靜矗立,引領著每一步探索的足跡,來到亞婆井前地這方古樸而神秘的空間。這裡曾是澳門山泉水脈的溫柔起點,滋養一方水土,亦見證時光之悠悠流轉。葡萄牙人的風情小築,依偎其旁,歷經風雨,至今仍有人家煙火,續寫異國情調與本土文化的和諧共生。循著斜巷緩緩而上,直至那高地盡頭,傳說中的“亞婆井”杳無蹤影。循著潺潺清泉溯洄往昔,其名其跡,仍如細語般在歷史的塵埃中回響,引人遐思,如今的水泉造影,卻也平添幾分歲月優遊。

緊鄰亞婆井,再往旁走十數步,一座典型的嶺南傳統三開間一進深兩層雙坡頂建築赫然聳現眼前。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間,這便是鄭家大屋,近代中國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改革家、實踐家鄭觀應的澳門故居。青磚黛瓦之間,灰塑壁畫裝潢,花罩上的吉祥花果貼金淺雕,極具果阿特色的連續支摘窗,商賈之雍容與文人之風雅如同建築的在地文化與西式點綴般兼容並蓄,共融生輝。這一磚一瓦,亦承載著厚重的澳門記憶,鄭觀應那跨時代的思想花火回閃其間,與他在澳門故里創作的《盛世危言》一同築就了一場美談。餘慶與積善不語,但只要走入這迴廊院落,就依舊能聽到觀世濟世救世之言,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綻放,並影響至今。

“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大抵是喝了不少亞婆井的水,鄭觀應一生遊走四方,涉履宦山,爭渡商海,卻也尤愛回到澳門。澳門於他而言,既是牽動他心弦的情感紐帶,又是他半世浮沉後久別再歸的蓮花聖地。儘管早在光緒十年便已立意醞釀,但《盛世危言》初稿的動筆及完成則集中在鄭觀應蟄居澳門的光緒十六年到十八年間。徒留千卷點墨的家,半生經營恍若一朝回落至一無所有,弟兄相責,妻孥涕漣,在這樣窘迫的境遇裡,攜著歷經炎涼世態後的失望,身處逆境的鄭觀應回到故里,在天倫之樂裡頤養病體,在恬淡悠然中修心靜思,重新開始思考國家的命運和未來。瘡痍滿目的淒涼世景,深切盼望的回春國手,鄭觀應終於在澳門,拿出了他一腔熱忱渴望“濟世救人”的醫典,立以危言,卻尤盼盛世。

進入鄭家大屋,圓形拱門後是一條曲徑通幽的轎道,百餘年前的客人亦是乘轎至此處再步行入園。轎道的旁側墻外,立於偌大的花園裡迎客的三株楊桃現在仍舊綴著果子,盡頭則是一道門廊。鄭觀應也是這樣走在回家的路上。走過“榮祿第”匾,便走過了祖輩的恩澤蔭養,告別往昔的顯赫榮光。走過“崇德厚施”牌,就撫摸了一遍恤貧救災、籌辦慈善的寸心。終於走到屋前,院落里那象徵著吉祥、健康和好運的蓮霧,不知能否為彼時尚在低谷的鄭觀應帶來一分鼓舞,但面對“前迎鏡海,後枕蓮峰”的“通奉第”,家族的興衰依舊緊緊繫在鄭觀應身上,似是容不得片刻的喘息,又像是對“官應”一名最初的期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既是一種因果報應,又是家風道德傳承,“餘慶”大匾下,桌椅羅列井然,親友歡聚此堂,這何嘗不是鄭觀應重新執筆觀世的一分動力。最後,終於來到前院的盡頭,站定在此,走到“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永恆的光明繁榮背後,不僅僅是對個人、甚至是家族前景的美好期待,更是鄭觀應筆下或者期待中的“盛世”。正是在這裡,近代出版史上出版數目最多的書——《盛世危言》誕生了,“觀應”一名也隨著書的寫就而正式現世,且為世人所知。

《盛世危言》的背後,是羸弱之世的民族血淚史,是落後便要挨打的民族覺醒史,這是百餘年前粵商先賢集國學修養與世界眼光於一身的洞察之力與通人之學。觀人觀世觀道是“目擊而道存”的外視,靜心而待向內觀照就是“收視反聽”的內明,觀天下期待志同道合的響應,觀自身等待耳目內通的回應,這便是“觀應”。在迴廊的木凳處坐著,慢慢閉上眼睛,感受著從歷史深處吹來的風,草木香裡暈染開一幅幅畫面,是歸鄉著書的鄭觀應與彼時常往來於香港、澳門間的孫中山,和聯繫著他們的那篇《農功》。雲後的太陽終於擺脫了遮擋,灑下一層層細密的暖金,熱熱的,讓人不禁想起湖南韶山那個十三歲的少年毛澤東,如饑似渴地讀著《盛世危言》,在腦海裡激蕩著想要恢復學業的願望。

在鄭家大屋前,有一處百餘年前的小碼頭,當年的鄭觀應,在書房的窗台抬眼眺望,便能看到廣袤的海。如今望去,聳立的高樓和古樸的老宅相間,滄海桑田的變換將百年澳門濃縮在了一扇窗內。但無論何時,如同翻開《盛世危言》尋覓歷史的經驗和當下的寓言一般,站在澳門的土地上,從這裡出發,無論何種境遇何種風景,都能生出無盡的愛與希望。

也許,每一個在澳門扎根的人心中,都有一口神奇的亞婆井,忘不掉澳門,無論是回來還是出發,都能書寫自己的一紙傳奇,成就一段美談。

鄭觀應與《盛世危言》

鄭觀應(1842-1921)出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人,中年在澳門定居。鄭觀應創辦過貿易、航運等企業,經商之餘憂國憂民,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學習西方原則,其竭力挽救中國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該書主張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擺脱貧窮落後狀態;這些思想對青年時代的孫中山和毛澤東起到積極影響,有很大的啟蒙作用。《盛世危言》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鄭觀應在澳門的故居“鄭家大屋”現已成為“世遺”建築。

作者簡介

陳慧旋,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歷史學博士在讀,主要寫作方向為散文、劇本、文藝評論等,專注於歷史題材創作。

 全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