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还记得,初登上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

由上台时最初的紧张,斜眼望到台下黑黑的面孔,全部同学的心跳都在加速,而我更加双手颤抖,沉默过後,才播起《男儿当自强》,随着一系列的体操、各组武术舒展开来,听着下面的鼓掌声,终于能够感受到台下观众的注目了。

那一年我十二岁。

因为童年就读的中葡小学,属本澳惟一的官立学校,学校既是教青局的实验单位,我们亦像安排实验的白老鼠,短短九年幼稚园加小学,从何东巴坡沙北区中葡都试过,而路环中葡小学,就是小五小六年班就读的学校,一来年代相对接近,二来经歷最多,所以是记忆最氾滥之处。

记忆氾滥,是因为他就在谭公庙的旁边,受着中华文化的强烈感染,那些专属于路环居民的节庆活动,我们也一同感受,然而作为当时的官立学校,又少不免添上许多葡国文化,每週六就要到教堂唱圣诗看福音动画。不知道是否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立场,我们这班「实验品」看来十分成功,至少都会是一班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生。

但谭公诞足以改变我们天枰的倾斜,与谭公庙相邻,大型的谭公诞活动自然安排学校参与,校长老师不会让我们白吃白喝,于是选拔了一些同学,务求在路环乡亲中表现一下。中式的活动,自得配上中式的表演,没有葡国土风舞,中国的少年拳大派用场。

那些年的谭公诞,善信们都用竹棚搭起舞台,在台下摆满长长的板凳,公公婆婆早就霸起位来,看完神功戏、又听粤曲,再看我们这些小学生的武术,然後听听70 、80年代的流行曲之後,就开心饮宴。那些年,所有主礼嘉宾都能够坐到活动的最後环节,认真观看每一个表演,没有人会看低头看手机(当然)。作为表演者,感受到充分的肯定,于是更努力地练习和綵排,什么翻筋斗、倒立走、蜈蚣弹、後滚翻,这些动作,都能够一一做到,无他,被人肯定的感受实在太好了。

自从谭公庙表演之後,路环中葡小学武术队的声势好像在短时间内扬名起来,路环街坊联谊会会庆、学长的中学毕业礼、六一儿童节的表演节目,都源于那一次谭公诞。公公婆婆好像也认得我们,听着中式鼓乐,舞拳踢腿,那年的教会回忆被週六练习所淡化。

在路环中葡小学两年,连续演出了两届谭公诞,期间除了表演之外,还有诸多的记忆,有无数的鸡泡鱼被钓鱼翁丢弃,有跟着生物学家到红树林看动植物,有在路环山上寻找果子狸和穿山甲的足迹,那两年的故事,就是用谭公诞的表演和练习綵排时间,作为日历表去串连起来。

我今年四十二岁。

甚么翻筋斗、倒立走、蜈蚣弹、後滚翻等等,早已只剩追忆,一切发生的故事背景,亦在三十年间物换星移,回归後,社会发展了,经济几起几落,母校也扩建了几次,已经和记忆中的完全不同了。

现在Google搜寻出来的谭公诞,好像很多活动,很多公式化的文字和相片,却又不如我记忆中丰满,也许是没有我们那童真的身影。

多么想当年有记忆卡有相机能够拍下风采,至少能够让人清楚见到,我胖胖身躯的背後,是曾经发光的辉煌时刻。

谭公诞

谭公诞是路氹居民庆祝谭公诞辰的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具代表性及具本土特色。谭公为渔民预测天气或治疗疾病,传说曾显灵化身为小孩,是继妈祖後深受渔民崇拜的另一位海上之神。每到诞期,路环居民于谭公庙前进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包括演神功戏、飘色巡游、舞龙等。

作者简介

笔名小曦、关少曦,笔会副理事长,银行从业员,金融学硕士,反洗钱师、专业财富管理师。曾获五届澳门文学奖新诗组优秀奖、纪念李鹏翥文学奖推荐奬等奖项。文类包括散文、近体诗词、新诗和短篇小说,着有诗集 《爱情利率》、《诗.家.风景》, 曾举办个人展览《几多风景换来一句诗 关晓泉诗+摄影作品展》。

全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