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還記得,初登上台的感覺,是那麼的奇妙。
由上台時最初的緊張,斜眼望到台下黑黑的面孔,全部同學的心跳都在加速,而我更加雙手顫抖,沉默過後,才播起《男兒當自強》,隨着一系列的體操、各組武術舒展開來,聽着下面的鼓掌聲,終於能夠感受到台下觀眾的注目了。
那一年我十二歲。
因為童年就讀的中葡小學,屬本澳惟一的官立學校,學校既是教青局的實驗單位,我們亦像安排實驗的白老鼠,短短九年幼稚園加小學,從何東巴坡沙北區中葡都試過,而路環中葡小學,就是小五小六年班就讀的學校,一來年代相對接近,二來經歷最多,所以是記憶最氾濫之處。
記憶氾濫,是因為他就在譚公廟的旁邊,受着中華文化的強烈感染,那些專屬於路環居民的節慶活動,我們也一同感受,然而作為當時的官立學校,又少不免添上許多葡國文化,每週六就要到教堂唱聖詩看福音動畫。不知道是否因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沒有立場,我們這班「實驗品」看來十分成功,至少都會是一班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學生。
但譚公誕足以改變我們天枰的傾斜,與譚公廟相鄰,大型的譚公誕活動自然安排學校參與,校長老師不會讓我們白吃白喝,於是選拔了一些同學,務求在路環鄉親中表現一下。中式的活動,自得配上中式的表演,沒有葡國土風舞,中國的少年拳大派用場。
那些年的譚公誕,善信們都用竹棚搭起舞台,在台下擺滿長長的板凳,公公婆婆早就霸起位來,看完神功戲、又聽粵曲,再看我們這些小學生的武術,然後聽聽70 、80年代的流行曲之後,就開心飲宴。那些年,所有主禮嘉賓都能夠坐到活動的最後環節,認真觀看每一個表演,沒有人會看低頭看手機(當然)。作為表演者,感受到充分的肯定,於是更努力地練習和綵排,什麼翻筋斗、倒立走、蜈蚣彈、後滾翻,這些動作,都能夠一一做到,無他,被人肯定的感受實在太好了。
自從譚公廟表演之後,路環中葡小學武術隊的聲勢好像在短時間內揚名起來,路環街坊聯誼會會慶、學長的中學畢業禮、六一兒童節的表演節目,都源於那一次譚公誕。公公婆婆好像也認得我們,聽着中式鼓樂,舞拳踢腿,那年的教會回憶被週六練習所淡化。
在路環中葡小學兩年,連續演出了兩屆譚公誕,期間除了表演之外,還有諸多的記憶,有無數的雞泡魚被釣魚翁丟棄,有跟着生物學家到紅樹林看動植物,有在路環山上尋找果子狸和穿山甲的足跡,那兩年的故事,就是用譚公誕的表演和練習綵排時間,作為日曆表去串連起來。
我今年四十二歲。
甚麼翻筋斗、倒立走、蜈蚣彈、後滾翻等等,早已只剩追憶,一切發生的故事背景,亦在三十年間物換星移,回歸後,社會發展了,經濟幾起幾落,母校也擴建了幾次,已經和記憶中的完全不同了。
現在Google搜尋出來的譚公誕,好像很多活動,很多公式化的文字和相片,卻又不如我記憶中豐滿,也許是沒有我們那童真的身影。
多麼想當年有記憶卡有相機能夠拍下風采,至少能夠讓人清楚見到,我胖胖身軀的背後,是曾經發光的輝煌時刻。
譚公誕
譚公誕是路氹居民慶祝譚公誕辰的大型傳統節慶活動,具代表性及具本土特色。譚公為漁民預測天氣或治療疾病,傳說曾顯靈化身為小孩,是繼媽祖後深受漁民崇拜的另一位海上之神。每到誕期,路環居民於譚公廟前進行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包括演神功戲、飄色巡遊、舞龍等。
作者簡介
筆名小曦、關少曦,筆會副理事長,銀行從業員,金融學碩士,反洗錢師、專業財富管理師。曾獲五屆澳門文學獎新詩組優秀獎、紀念李鵬翥文學獎推薦奬等獎項。文類包括散文、近體詩詞、新詩和短篇小說,著有詩集 《愛情利率》、《詩.家.風景》, 曾舉辦個人展覽《幾多風景換來一句詩 關曉泉詩+攝影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