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已经过身好多年了,和她有关的记忆,随着时间远去,好像变得越来越模煳,但这几年父母亲年纪也大了,多了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以後,听他们多讲了我童年的岁月,有关婆婆的记忆,便感觉越来越清晰。最深印象的,莫过于过时过节婆婆忙裡忙外的身影。
“做节要有做节的模样,绝不能马虎。”
拜祭、做饭、招待亲友、家族共聚,那时候的大时节,家裡总是热鬧非常,大人一堆在聊天,小孩一堆在做游戏,独剩外婆一个人在厨房的炉灶前大汗淋漓。在她尚健壮的时候,家裡的节日基本就是她一人包办。到後来,婆婆老、父母忙、亲友情淡,节日的气氛便一年不及一年。直至婆婆走後,我父母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却突然主动接续了这“做节”的使命,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春节到元宵,细节虽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但还是会主动约家裡人欢聚一处,做一点应节食物。
“话是说过节,实际上只希望大家继续定期相聚,保持这种好习惯。”有次饭聚,母亲也坦白把话说开了。这样的聚会,也渐渐成为了祖父母一代人讲故事、细数当年的重要场合。那些我们以为已在脑海消失的童年往事,是靠他们的重述,才重新回到我们的记忆裡。孩子们坐在一旁,大概也能从祖父母、外公外婆的叙述中,对他们父母亲的童年有了新的认识与印象。
记得有年四月初八鱼行醉龙节,节庆主办人请了澳门笔会一班作家採风,看舞醉龙、吃长寿宴。和大伙儿围坐一起吃龙船头饭的晚上,我就想起了婆婆在世时,每年都会排队领龙船头饭给家人吃。这样一说,原来席上几乎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记忆。
“吃过龙船头饭,小朋友快高长大,大人身体健康。饭还在其次,心意才重要。老一辈对待家人,好话不多,但心意全是甜的。”一位澳门作家说。
年轻的时候,也许很难理解传统节日,不明白一时一节或某种仪式背後包含的意义。然而,随着年月渐去,见过长辈的离开、孩子的成长,才明白所有看似无聊的事,最终都会成为自己非常珍视的记忆。
记忆,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一代一代人流传下去,就成为了传统。一代一代人丰富下去,就成为了文化。各种传统节日,让我们有了物质或非物质的信物,让我们一种信念传递下去,并反覆提醒着我们根生何地、家在何处。
鱼行舞醉龙
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每逢四月初七,从事鱼业批发或零售的澳门居民便汇聚在街市,无分彼此地围檯聚餐,习称“食龙船头长寿饭”,期间由行友舞动香案上的木龙祈福;四月初八则由行会成员在三街会馆举办舞醉龙醒狮活动,进行祭祀、舞醉龙醒狮表演、街道巡游、派发龙船头饭等仪式。这一活动逐渐辐射到澳门不同阶层的广泛参与,成为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食龙船头长寿饭、舞醉龙巡游、派送龙船头饭是主要活动内容,舞醉龙及舞醒狮是两项主要表演形式。
作者简介
陆奥雷,澳门创作人,澳门笔会副理事长,《澳门笔汇》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澳门文学奖、纪念李鹏翥文学奖等。着有短篇小说集、专栏文章合集及现代诗集等多部,代表作包括小说〈逐梦者的天空〉〈幸福来电〉诗作〈我和你,共生的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