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已經過身好多年了,和她有關的記憶,隨着時間遠去,好像變得越來越模糊,但這幾年父母親年紀也大了,多了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以後,聽他們多講了我童年的歲月,有關婆婆的記憶,便感覺越來越清晰。最深印象的,莫過於過時過節婆婆忙裡忙外的身影。
“做節要有做節的模樣,絕不能馬虎。”
拜祭、做飯、招待親友、家族共聚,那時候的大時節,家裡總是熱鬧非常,大人一堆在聊天,小孩一堆在做遊戲,獨剩外婆一個人在廚房的爐灶前大汗淋漓。在她尚健壯的時候,家裡的節日基本就是她一人包辦。到後來,婆婆老、父母忙、親友情淡,節日的氣氛便一年不及一年。直至婆婆走後,我父母進入退休年齡,他們卻突然主動接續了這“做節”的使命,清明、七夕、中秋、重陽、冬至、春節到元宵,細節雖沒有過去那麼講究,但還是會主動約家裡人歡聚一處,做一點應節食物。
“話是說過節,實際上只希望大家繼續定期相聚,保持這種好習慣。”有次飯聚,母親也坦白把話說開了。這樣的聚會,也漸漸成為了祖父母一代人講故事、細數當年的重要場合。那些我們以為已在腦海消失的童年往事,是靠他們的重述,才重新回到我們的記憶裡。孩子們坐在一旁,大概也能從祖父母、外公外婆的敘述中,對他們父母親的童年有了新的認識與印象。
記得有年四月初八魚行醉龍節,節慶主辦人請了澳門筆會一班作家採風,看舞醉龍、吃長壽宴。和大伙兒圍坐一起吃龍船頭飯的晚上,我就想起了婆婆在世時,每年都會排隊領龍船頭飯給家人吃。這樣一說,原來席上幾乎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記憶。
“吃過龍船頭飯,小朋友快高長大,大人身體健康。飯還在其次,心意才重要。老一輩對待家人,好話不多,但心意全是甜的。”一位澳門作家說。
年輕的時候,也許很難理解傳統節日,不明白一時一節或某種儀式背後包含的意義。然而,隨着年月漸去,見過長輩的離開、孩子的成長,才明白所有看似無聊的事,最終都會成為自己非常珍視的記憶。
記憶,是先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一代一代人流傳下去,就成為了傳統。一代一代人豐富下去,就成為了文化。各種傳統節日,讓我們有了物質或非物質的信物,讓我們一種信念傳遞下去,並反覆提醒着我們根生何地、家在何處。
魚行舞醉龍
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又稱澳門魚行醉龍醒獅大會。每年每逢四月初七,從事魚業批發或零售的澳門居民便匯聚在街市,無分彼此地圍檯聚餐,習稱“食龍船頭長壽飯”,期間由行友舞動香案上的木龍祈福;四月初八則由行會成員在三街會館舉辦舞醉龍醒獅活動,進行祭祀、舞醉龍醒獅表演、街道巡遊、派發龍船頭飯等儀式。這一活動逐漸輻射到澳門不同階層的廣泛參與,成為獨具特色、頗有影響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食龍船頭長壽飯、舞醉龍巡遊、派送龍船頭飯是主要活動內容,舞醉龍及舞醒獅是兩項主要表演形式。
作者簡介
陸奧雷,澳門創作人,澳門筆會副理事長,《澳門筆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澳門文學獎、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專欄文章合集及現代詩集等多部,代表作包括小說〈逐夢者的天空〉〈幸福來電〉詩作〈我和你,共生的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