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从以渔业农业为主的小村落,发展到全球的商业大城,说起澳门,大家想到的是美食—粥麵猪扒包葡式蛋塔、观光—大三巴妈阁庙大砲台、娱乐—赌场观光塔……,笔者也是,去过澳门几次,每次都是美好的经验,回想起来心就暖暖的,完全是一种沉浸放鬆的状态。

其实澳门不只这些,她有多元面貌,因为澳门文学奖,让我们有机会认识文学裡的澳门。

相较于台湾官方的、民间单位、校园举办的各式各样形式与内容无比丰富的文学奖,澳门文学奖有其独特性,徵文类别有传统文学奖的散文、小说、新诗、剧本,中篇小说分两阶段徵选,先提出创作计画,徵选入围後再进行写作,并以完成的作品参与评比,类似台湾文学年金或如国艺会的创作补助。单从徵选类别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文学竞赛,大规模的文学奖在华人社会并不少见,澳门文学奖特别的是,徵选组别分本地组与公开组,本地组限澳门居民,这是保障澳门人写澳门事的用意;公开组不限参赛身份,但规定内容需以澳门为主轴,并在2020当年度发表在澳门或海内外的华文报刊上。公开组的设计应是期待世界各地华文作家一起来耕耘澳门文学,同时也藉由这样的奖项长期徵选,让澳门的文艺刊物甚至全球华文报刊多多刊载关于书写澳门的作品。不过这种公开组的徵选项目,可能和一般文学奖的匿名评审精神并不符合,评审如笔者,对澳门的报刊并不熟悉,阅读公开组的作品和本地组并无二致。

虽非绝对,因本地组也有名家参赛、得奖,但普遍说来,本地组的作品带着朴拙的美感,从设题即可粗窥一二,如〈我的根─大湾区〉、〈从小店的椰汁九层糕说起〉、〈好如一瓶白开水〉、〈在街角愿有缘吃喝〉等,对家乡的情感与想像直接诉诸文题。

本地组冠军作品〈异乡人〉写一位有故事的小业务的留台生活,在台湾辛苦求职想安顿下来,却因一场车祸受伤离台,回到澳门後他深思这段异乡人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钢板与钢钉,它们安装于皮肉之内,钢钉的尖端深入骨髓,使得一切牢稳、紧密,我从此坚硬无比」。让异乡人坚硬的总是甜蜜的伤痛,作者质朴诚恳的笔调令人动容。亚军作品〈帐簿〉有浓重的小说感,父亲大费周章给儿子寄去帐簿要儿子烧掉它们的事让人很不理解,这一摞摞油浸浸的帐簿,父母扛了一辈子的债责,能烧掉吗?最终作者把帐簿锁进银行保险箱,留给读者许多悬念。

公开组作品题材宽广,把澳门的多重面貌写进散文裡,冠军〈致我的草堆街〉,作者从广州移居澳门,经歷过广州的日新月异,草堆街就像一条老人凝滞的静脉,丝毫没有让作者嚮往的部份,本文正是在现实与想像的反覆扣问中,为草堆街这条在作者生活中暂时成为往事的街巷定音。季军作品〈给我一片黄色的澳门时间〉题目舖排了一则悬念,让读者忍不住要阅读到底。以便了解黄色澳门是怎么一回事,在作者眼中「黄色全面接管了城巿,奶黄色的教堂,赌场的金黄,街巷的琥珀色灯光」,黄色虽是作者私好,却能从个人视角,从黄色电的士和黄页电话簿、黄色小鸭、黄肉水果榴槤芒果及黄色橡胶手套等小物事,谈到黄色是这座城巿的滤镜,世故、天真、贪婪又静穆,归结出澳门的时间便是黄色,让曲径通幽的歷史变得隽永而沧桑。

本届作品从叙事到题材到创作意图,方方面面呈现文学中的澳门,确实达成徵选章程中所谓:「鼓励及推动文学创作,培育文学人才,繁荣澳门文学」的徵选目标。恭喜所有得奬人,也期待这样的文学盛事一届一届传承下去。

第十三届澳门文学奖散文评委代表 林黛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