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從以漁業農業為主的小村落,發展到全球的商業大城,說起澳門,大家想到的是美食—粥麵豬扒包葡式蛋塔、觀光—大三巴媽閣廟大砲台、娛樂—賭場觀光塔……,筆者也是,去過澳門幾次,每次都是美好的經驗,回想起來心就暖暖的,完全是一種沉浸放鬆的狀態。

其實澳門不只這些,她有多元面貌,因為澳門文學獎,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文學裡的澳門。

相較於台灣官方的、民間單位、校園舉辦的各式各樣形式與內容無比豐富的文學獎,澳門文學獎有其獨特性,徵文類別有傳統文學獎的散文、小說、新詩、劇本,中篇小說分兩階段徵選,先提出創作計畫,徵選入圍後再進行寫作,並以完成的作品參與評比,類似台灣文學年金或如國藝會的創作補助。單從徵選類別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大規模的文學競賽,大規模的文學獎在華人社會並不少見,澳門文學獎特別的是,徵選組別分本地組與公開組,本地組限澳門居民,這是保障澳門人寫澳門事的用意;公開組不限參賽身份,但規定內容需以澳門為主軸,並在2020當年度發表在澳門或海內外的華文報刊上。公開組的設計應是期待世界各地華文作家一起來耕耘澳門文學,同時也藉由這樣的獎項長期徵選,讓澳門的文藝刊物甚至全球華文報刊多多刊載關於書寫澳門的作品。不過這種公開組的徵選項目,可能和一般文學獎的匿名評審精神並不符合,評審如筆者,對澳門的報刊並不熟悉,閱讀公開組的作品和本地組並無二致。

雖非絕對,因本地組也有名家參賽、得獎,但普遍說來,本地組的作品帶著樸拙的美感,從設題即可粗窺一二,如〈我的根─大灣區〉、〈從小店的椰汁九層糕說起〉、〈好如一瓶白開水〉、〈在街角願有緣吃喝〉等,對家鄉的情感與想像直接訴諸文題。

本地組冠軍作品〈異鄉人〉寫一位有故事的小業務的留台生活,在台灣辛苦求職想安頓下來,卻因一場車禍受傷離台,回到澳門後他深思這段異鄉人生活「最大的收獲就是鋼板與鋼釘,它們安裝於皮肉之內,鋼釘的尖端深入骨髓,使得一切牢穩、緊密,我從此堅硬無比」。讓異鄉人堅硬的總是甜蜜的傷痛,作者質樸誠懇的筆調令人動容。亞軍作品〈帳簿〉有濃重的小說感,父親大費周章給兒子寄去帳簿要兒子燒掉它們的事讓人很不理解,這一摞摞油浸浸的帳簿,父母扛了一輩子的債責,能燒掉嗎?最終作者把帳簿鎖進銀行保險箱,留給讀者許多懸念。

公開組作品題材寬廣,把澳門的多重面貌寫進散文裡,冠軍〈致我的草堆街〉,作者從廣州移居澳門,經歷過廣州的日新月異,草堆街就像一條老人凝滯的靜脈,絲毫沒有讓作者嚮往的部份,本文正是在現實與想像的反覆扣問中,為草堆街這條在作者生活中暫時成為往事的街巷定音。季軍作品〈給我一片黃色的澳門時間〉題目舖排了一則懸念,讓讀者忍不住要閱讀到底。以便了解黄色澳門是怎麼一回事,在作者眼中「黃色全面接管了城巿,奶黃色的教堂,賭場的金黃,街巷的琥珀色燈光」,黃色雖是作者私好,卻能從個人視角,從黃色電的士和黃頁電話簿、黃色小鴨、黃肉水果榴槤芒果及黃色橡膠手套等小物事,談到黃色是這座城巿的濾鏡,世故、天真、貪婪又靜穆,歸結出澳門的時間便是黃色,讓曲徑通幽的歷史變得雋永而滄桑。

本屆作品從敘事到題材到創作意圖,方方面面呈現文學中的澳門,確實達成徵選章程中所謂:「鼓勵及推動文學創作,培育文學人才,繁榮澳門文學」的徵選目標。恭喜所有得奬人,也期待這樣的文學盛事一屆一屆傳承下去。

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獎散文評委代表 林黛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