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澳门文学写作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吸引内地对澳门文学的关注和支持,澳门笔会的文学杂志《澳门笔汇》,组织开展了“澳门文学评论”专辑活动。接到澳门大学邓景滨教授发来的写作邀请函,从接受任务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澳门散文的写作特点是甚么?
翻开手头一本二〇一五年出版的第三十八期《澳门写作学刊》,第一篇就是澳门大学李观鼎先生的〈澳门散文的倾诉性〉。李先生长期从事文学写作教学与研究活动,长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尤为可贵的是,他和邓景滨先生一样,致力于推动澳门写作学科的发展,以实际行动鼓励和鞭策年轻作者。李先生的这篇文章,思考并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澳门散文的主要特徵在于它的倾诉性。因为倾诉是一种普遍的人性,而澳门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平和亲近的“话语场”,这种“语境”特别适合人的倾诉,适合用散文这种最贴近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来进行倾诉。
的确,玮岚的获奖散文〈最後一堂课:敬悼生命中永不熄灭的明灯〉就是这样一篇最能体现澳门散文特点的作品。文章是从一个梦开始的,作者用第二人称,向梦中的人倾诉着、回忆着第一次相见的印象:
梦中的您,恍若新学年的第一天,带着一身文人风骨走进教室,鼻樑上顶着大大圆圆的金丝框眼镜,傲然挺立于教坛上,用夹杂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各位同学好!我是上海师範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我叫陈年希,年岁的‘年’,希望的‘希’,已经来到这间中学协教两年,今年我和你们一样是在这间中学的最後一年,你们毕业之时我也要回去上海了。”教坛下迎来一片热烈掌声,同学们对于能有来自上海的大学、来澳交流三年的老师当班主任特别期待。只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会是我们人生中最充满希望、最回味无穷的一年。
作者起笔就塑造了一个风骨不俗的人物形象;段尾,则用一个转折句吊起读者进一步阅读了解人物的慾望:这是怎样的一个老师,短暂的一年就能让学生对人生充满希望又回味无穷?
上海师範大学陈年希教授是一位低调的学者,二〇一一年,未及古稀之年就猝然离世。他的学生刘强为他编了学术纪念文集《明清小说戏曲论丛:陈年希文存》①,内有他的学术论文代表作,个人书信、杂文和诗歌,以及同时代学人和学生的纪念文章。然而,除陈年希所在的专业领域之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
玮岚的这篇散文,以女性细腻的文笔记录了陈年希在澳门中学协教时一些教书育人的片段。文章记录他在新学年的第一天“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教授魅力”,举办班级首场民主选举的过程,以及由此激励同学们“都在各自擅长的科目上更上一层楼”;记录他如何以爱的教育,身体力行,使读者理解为甚么有人说“好的教育是一棵树让另一棵树摇动”:
陈老师记住了全班同学的生日,他愿意花时间和心思为我们挑选小礼物,向学生表达衷心的祝愿。他也是唯一一位老师,会在我们的周记上写下比学生的文字还要更多的回应,而不是简单粗糙的一个“阅”字。于是,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在周记上倾吐内心的说话,而老师的重视亦让我不敢怠慢,渐渐把周记写成有价值的文章。
这是陈年希曾在这世上认真地教书育人的明证,也是他何以活成了他人生命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的缘由。在玮岚的眼裡,他是可以“在轰轰隆隆的派对音乐下,跟着我们一起抖动身体,一起舞动青春”的没有架子和自我束缚而充满魅力的老师;是能够尊重、欣赏每一位同学,“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被大众排斥的边缘学生”,都能得到他的鼓励“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老师;是敢于打破传统规则,在学校管理层面前极力为自己争取到“李白奖”,并与全班学生一起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共同回忆的恩师。
在文中,玮岚特别记录了陈年希如何疏导她处理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让内地的读者一窥澳门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择业观:
他还鼓励我去上海升学,知道我有家庭经济的担忧,更表示愿意资助我在上海的生活费。可是,当时的澳门一业独大,很多人对于中文系毕业後能否养家活口深感迷茫。面对将要经歷社会的洗礼,想到曾经有棱有角的自信终将被复杂的社会磨平,我害怕得收起了自己的翅膀。老师安慰道:“也是啦,就算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全都喜欢文学创作……”
最终,虽然没能去上海读书深造,但当年自中学时期就开始写作的青涩的小女生,还是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不但作品散见《澳门日报》、《澳门现代诗选》、《澳门文学作品选》等报刊和文学杂志,而且已是《澳门笔汇》的执行编辑。这正是因为“在人生的课堂上,陈老师的教导仍然发挥着作用,无论是狂风过于勐烈、抑或黑暗无情的漫长,我已经拥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至今才能守护写作的初心,勇敢走自己的路”。
玮岚的娓娓倾诉,有思考、有描述、有抒情、有记录,时而彷彿在与逝者深情对话,时而又转向读者款款叙述,让一个优秀教授的样貌鲜活地进入我的视野,让我一度忘了她写的是一位逝者。这恐怕就是倾诉文字的魅力吧。期待玮岚越写越好,像她所锺情的能为心灵带来和谐、宁静的疗癒系粉彩指绘艺术那样,以疗癒的文字温暖人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註释: ①陈年希:《明清小说戏曲论丛:陈年希文存》,上海远东出版社,二〇一五年。
澳门日报 2025 年4月23日 星期三 C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