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籃球嗎?

“請問,你喜歡籃球嗎?”

“我很喜歡。這次是我的真心話。”

這是漫畫《男兒當入樽》(內地譯《灌籃高手》)的經典對話。我鍾愛這部急流勇退的漫畫,也時常以劇中角色激勵自己,在不被看好的狀態下低谷反彈,以實力說話是籃球的獨特魅力,也是我多年來一直鍾愛籃球的因由。

我與籃球的淵源可追溯至小學,當時家中有一台解像度不高、偶爾飄起雪花的彩色電視機,某電視頻道的《NBA地帶》陪伴了我整個童年。主持人繪聲繪影地講述球星、球賽,由於畫質一般加上年紀尚淺,我只能以招牌動作及外號分辨球員,如擅長後仰跳投的“籃球之神”米高佐敦、“小飛俠”高比拜仁,“郵差”卡爾馬龍、“變色龍”洛文等等,但也不足以讓我愛上籃球,因為籃球從來都是長人的,而我僅得約一米四,隨時消失在人海當中。

“現在開始自由時間。”在小學的體育課,體育老師都會提供一些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及籃球讓學生自行選擇,“接地氣”的乒乓球是我唯一的選擇。因為身材矮小的我有先天優勢,其他同學都需要降低重心,保持身體平衡才能在有限距離下快速移動,而我毫無壓力,隨心所欲。只是我不安於這個優勢,身高是我當時最大的煩惱,我永遠是隊列的第一位,課堂上雷打不動的前排成員,籃球框猶如高速公路上的路燈,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度。

我與身高的纏鬥直至高一才告終,因自己的高度在一年間增加了十厘米。在課堂裡,當我坐在第一排時會遮擋後排同學的視野,打乒乓時需要降低重心,打羽毛球時也能輕鬆躍起殺球,眼裡重現自信,彷彿這十厘米便能輕鬆將我與籃球聯繫在一起。凡事說易行難,即使我從小學起已是田徑隊一員,經過長年累月的鍛煉,已有較好的體能基礎,但九〇年代的澳門體育並沒有科學訓練這一說法,不會使用甚麼儀器監測身體,有的只是咬牙向前衝,用盡身體每一部分的肌肉跑,跑姿變形、上氣不接下氣已是兵家常事,但籃球是另一個世界的玩意,體能基礎固然重要,但也是籃球世界的皮毛,冰山一角而已。玩籃球、打籃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當我有意認真打籃球時,除了閱讀相關書籍及觀看更多的比賽片段外,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打下基礎,如運球、上籃、步法等等,現在回想那段光陰,只以“痛苦”一詞概之。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原來平常在電視、球場上看到那些球星、球員那稀鬆平常的動作,鍛煉時猶如嚼蠟,因為需要逐一釐清如三步上籃,步伐大小、上籃角度、選擇起動腳等最基礎的技術,但更神奇的是缺乏耐性的我卻偏偏將唯一的耐心放在籃球上,將這些訓練烙印在肌肉裡,化作記憶,在任何時候都能以最正確的動作,將皮球放入網窩,皮球穿過網窩時那清脆的聲音,對我而言是世上最美妙的旋律。由於缺乏科學化訓練,我的上籃、投籃動作雖然不是最正統,但卻是穩定性最高的武器。在街場與朋友或陌生人對賽時,每當我變速推進至籃下附近輕鬆上籃、拋投,籃球應聲入網時,餘光總看到對手無可奈何的表情,面無表情的我,內心早已樂得開花。總感覺在籃球身上能得到其他事情都難以尋獲的滿足感,彷彿只要站在籃球場上,我就是《三國演義》那個七進七出的趙子龍,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面對對手的包夾也能突圍而出,得分猶如探囊取物。

然而,在虛榮心過盛下,我與三兩波友挑戰其他街場(現稱自由波地),才知道籃球教會我的第一個詞語是“挫敗”,當時我們已能輕鬆擊敗同齡的對手,但面對一眾叔父輩時如同老鼠拉龜。即使我和隊友速度、身高、身體強度均佔優,也被他們默契的配合及精準的定點中投擊倒,甚至打出十比〇,年少的我屢敗屢戰,最終連續數天被“

教育”,那個球場成為了我的修羅場。將近半年時間,我沒有再出現在那個球場,水塘、松山跑步徑、甚至樓梯成為我恆常練習的地方,身邊友人都不理解我的做法,認為我只是作無用功,也沒有必要為了籃球犧牲這麼多私人時間,但當我重新站在球場,以實力壓倒性獲勝後,那種滿足感難以言表。我未能深刻領會勝利的意義,只是討厭失敗,討厭那種欣然接受的失敗。

高比拜仁、威斯布魯克、路斯,這三位NBA球星是我籃球路上的標杆,但也被廣泛批評為英雄主義的三位球星。我相信每個自小開始打籃球的人,都渴望自己成為那個球隊的絕對核心,擁有無限開火權,希望自己是執掌絕殺權力的那個人,人不輕狂枉少年,我也是那個自以為能單天保至尊的人。

“你能不能減少出手,我們需要你的防守及快攻能力。”在大學完成代表隊選拔後,隊長希望我可以捨棄過去的打法,讓隊伍其他成員主攻,為了能留效球隊,我無奈接受這個決定,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讓我對籃球哲學加深了認識。英雄主義也能是犧牲,未能成為攻無不克的長矛,也可以化身保護隊友、保護籃板的堅盾。當響起大學生涯最後一場球賽的完場哨聲時,我默默看着身邊的隊友,呆在原地看着遠方,四年的拼搏、全隊劍指決賽、從魚腩變成眾矢之的,原來一切都結束了。

“師兄,謝謝你。”

“師兄即將畢業,你們要獨當一面,加油吧。”男人間的對話從來簡單直接,草草結束這個薪火相傳的時刻。

籃球不會說謊,男孩也能從籃球中成長,深信很多籃球男孩仍熱愛這個運動,但生活、傷病讓他們慢慢遠離籃球,熱血沸騰的籃球早已成夢。“請問,你喜歡籃球嗎?”我很喜歡,但對不起,這次是我的真心話。

2025.7.9《澳門日報》第A16版: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