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上的哪吒》,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本地組短篇小說亞軍,作者黃春年。

看到這篇小說的時候,正值春節檔電影熱映,熱門大片就是《哪吒2》,所以當小說的題目映入眼簾時,不由人眼前一亮,《天台上的哪吒》——好有趣的題目,讀後才知原來哪吒是澳門的守護神,澳門有兩座哪吒廟,傳說中在哪吒的庇護下,澳門安然躲過了數次瘟疫的侵襲,而澳門也因此被稱為蓮花寶地。筆者不由得想到,澳門的標誌、澳門的區徽、澳門的地標建築都是蓮花形狀,小說用了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哪吒在澳門如何被供奉、被信仰的過程。作者也借“天台上的哪吒”這一隱喻形象既訴說了對兒時夥伴的懷念,也寄託了對澳門這座城市的情感。

筆者幾年前曾到訪過澳門,對比香港,印象中的澳門沒有香港的繁華與喧囂,自帶一派恬靜、安然的氣質,小說中也提到,自清朝以來到最近的幾年,在幾次瘟疫來襲時澳門都能平安度過,這個中西文化雜糅的城市一直給人一種紛繁塵世中的安定感。作者筆下的澳門集中在天台屋這一頗具澳門特色的建築,圍繞天台屋的拆遷,小說娓娓道來,不僅回憶了兒時的時光,也由哪吒這一形象引出了澳門的歷史。小說開篇即是一場關於天台屋的拆遷行動,這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拆除,更是對城市記憶的一次深刻挖掘。天台屋作為違章建築,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城市規則的挑戰,但它們也是許多底層人民生活的庇護所。天台屋的拆除,不僅意味著這些租客將失去他們的住所,更意味著他們將失去一段關於這座城市、關於生活的記憶。這種記憶,對於趙文豪來說,是與好友阿偉共同成長的歲月;對於阿瞬來說,則是他童年時期對家的唯一記憶。這些記憶,雖然充滿了艱辛和無奈,但也是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部分。

小說塑造了三個形象,一個是小說中的“我”——趙文豪,典型的澳門當地人,善於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考取了公務員,娶了家境良好的妻子,依靠父輩的遺產過上了優渥的生活。另一位是來自內地移民家庭的阿瞬,雖然也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但根基不穩,背負著生活的巨大壓力,為了賺錢進賭場碰運氣卻輸得精光,但在危急關頭能迸發出非凡的勇氣,實現了人性的超越。第三位是作者著墨最多,也最神秘的發小阿偉,一個曾經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年輕人,他的故事如同一束穿透雲層的光,照亮了人性的深處。他厭惡現實的虛偽與不公,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但生活的重壓卻一次次將他擊倒。他的消失,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放棄,更是對現實的一種無聲抗議。“在澳門,草根階層不進入賭場或爭取加入公職,除非有一段罕見的姻緣,否則就是自絕向上流動的機會。”小說中的這句話揭示了現實的殘酷,阿偉在兒時的遊戲中雖然常常扮演哪吒的角色,但在現實中卻是大家眼中不合時宜的人,執著於自己的原則與理想,堅守心中的信念,但卻一次又一次的被現實擊倒,最終消失在人流中,“我不是沒有想到阿偉。我只希望那屍體是阿偉,我希望他已得到解脫;我也希望那不是阿偉,他仍在世上一個不知名角落裡闖蕩;我更希望那陣風就是他,他一直在杮山中快活地奔跑。”阿偉的消失,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對人性掙扎的一種深刻揭示。在現實的壓力下,人們往往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妥協於生活的無奈和殘酷。然而,這種妥協並不意味著人性的泯滅,相反,它可能激發出人性中最深沉的力量——救贖。小說中的阿瞬,就是一個在人性掙扎中不斷尋求救贖的角色。他安分守己地工作,努力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然而,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困境,他也曾感到迷茫和無助,成了一名賭徒。但在拆遷行動中,他勇敢地站上了天台邊緣,試圖挽救一個即將跳樓的女人。在危急關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擔當,不僅挽救了他人,也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和人性的超越,生活很庸常,工作很平凡,但在那一刻他仿佛化身為守護城市的哪吒,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人性的光輝,成為了塵世中的英雄。

小說中的三個人物,阿偉代表了理想主義,阿瞬代表了現實主義,文豪則介於理想和現實之間。阿偉的消失象徵了理想主義的破滅,阿瞬英勇救人的行為是對現實主義的注腳,而文豪在理想和現實中徘徊,內心無法安頓,小說結尾文豪在豪宅中喝著價格不菲的美酒,卻在“我憑甚麼擁有這一切?”的自問中嚎啕大哭,正是他雖然表面上過著安穩的生活,但內心深處卻失去了某種重要的東西。

動畫片中的哪吒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懼强權,上天入海的小英雄,現實中的“哪吒”們其命運卻常常被時勢所裹挾,在現實的重壓下常常身不由己,但他們仍然能保持內心的赤誠,對生活充滿激情,堅守理想和信念,在危急關頭勇敢無畏,他們何嘗不是紛繁塵世中的平凡英雄。

《天台上的哪吒》是一篇充滿情感張力和人性深度的作品。它通過對城市記憶、人性掙扎以及友情、夢想與現實碰撞的描繪,展現了一個關於成長、救贖和尋找自我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的變遷和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掙扎和救贖的力量;我們也看到了友情和夢想的珍貴和力量。這些元素如同一首交響曲的音符,共同奏響了城市與人性的華美樂章。

李姝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任職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院。長期從事漢語言文學、民俗學、人類學和比較文化學的研究。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主編著作三部:《西方文化專題導論》、《新時期通識教育的審視》、《影像的棱鏡——電影批評的文化新視角》;副主編教材《新編中國語文》、《中西文化比較》、《資訊化時代應用文寫作理論和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參編著作十一部,參與撰寫的《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入選《雲南文庫.學術名家文叢》,主持和參與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社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