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病》,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本地組短篇小說冠軍,作者梁愫。

梁愫獲獎短篇小說《島嶼病》,顧名思義,是寫一個叫鴞島上發生的“病”。作者以樸實、簡潔和較為流暢的文字,用第一人稱“話聊”的方式,既直白描述了鴞島自然環境之病,又委婉道出了“我”與幾位年輕人的心病。在呈述“兩病”的同時,對社會生活中的“大與小”、“輕與重”“善與惡”“俗與雅”進行藝術處理,將記人、寫景、敘事大眾化、民族化、倫理化、社會化,從而又寫出了社會病。

鴞島荒涼與淒涼中的病態隨處可見:“枯朽的榕樹”、“簡陋的碼頭”、“一艘油漆斑駁的小船”、“沒有傢俱”的“空別墅”、“殘餘的皮膚肌理干癟地掛在鯨或海豚的骨架上、“屍首四周散落”、“腥臭的氣息揮之不去”、“在潮濕”的“空氣裡散發腥氣”,“原先林子裡聚居一樣怪模怪樣的鳥、樹沒了”、“沒有燈的地方”黑暗裡顯得恐怖且面目全非……“讀完這些第一感覺是鴞島生病,上面這類直白、直接、質樸的記敘,清晰呈現出鴞島的病態、病容。”島上什麼都變了”,這皆為“開發”的因果,正如作家劉同所言:“浮於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以“我”--陸先生與幾位離家出走的林其玉、惠慧、雲仲生、左恩昭,在這座遠離鬧市無人問津的荒島上交往、交流,尤其是各自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憂慮、無奈以及嚮往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字裡行間呈現出他們患有沉重的心病。全文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情糾葛,但從林其玉為什麼出走的點點滴滴心靈訴說中,體悟到了她的心病,以及心病孳生的根因。林其玉與其姬幾位朋友相約外出旅遊,可時間近兩月全無音訊。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均疑為離家出走。時間久後,警方以“失蹤人口”宣佈終止調查尋找。當“電台新聞與報紙頭版”公佈這一訊息後,不僅給“失蹤”學生的家長帶來精神上的打擊而產生不絕的痛苦,而且社會上的輿論中出現了“怪獸家長”、“神經質的控制慾”以及種種猜測、諸多不切實際的街談巷議,更加重了凡是有上學孩子的家庭成員從精神到神經的緊張、驚慌、惶恐和折磨之苦,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病態呢?!

中學生為什麼出走,文中有直接的記述。以林其玉為例,十七歲的她與“親愛的硯”戀愛了。“明天我們分手滿三個月,意識到這事令我清醒直到天明。”僅此一句便知她不僅失戀,而且三個月中,天天忘不了、放不下。一句“清醒直到天明”,道出了“失眠”之苦,作者這一筆寫得極為精彩。不用“失眠”二字,用“清醒直到天明”短短六個字,寫出了十七歲少女失戀後強烈而持久的精神折磨。在網路普及當下,這種少女病上是具有代表性的。細品她給男友“硯”的信,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產生“病”的原因:一是“爸媽吵架,我寧可不回家”,二是“如果香港回歸”開車“從右舵變成左舵,我們什麼都不懂”,三是“媽要我考慮清楚畢業後的去向,於是我也變得惶惶不安”,四是“比我年長許多的男人對我說經濟、婚戀狀況、就業前景不樂觀”,五是“想念你的同時,我試圖愛上別的男人”,六是反覆要求因師生戀被開除教籍,被父母掃地出門的陸一“求你了,留下來”……對於一個十七歲即將成年而未成年的中學生來講,父母爭吵對她精神的折磨,畢業後惶而不安的就業壓力,年長者悲觀的人生對她的影響,失戀觀的扭曲帶來的痛苦與迷失,既是孳生她心病的土壤,也是社會病的真實寫照。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提出“良知是人的無意識的部分,是人存在的核心和完整人格的來源。文學寫作應重視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影響我們,最終決定我們選擇的往往應是我們的良知”。作者如在這方面用心用功,作品的意義會更高,價值會更大。

海明威說過“在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我轉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多麼微小”,寫作的意義就在於抓住這“微小”。可以說,短篇小說寫作,在沒有巨大災難和重大事件的背景下,最考驗作者對“微小”的捕捉和發掘,只有將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景與物中的“微小”視為社會整體的一部份,才可能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中的人,去準確把握環境的變化,人物心理的波瀾、變遷中的現狀。如果作者以人道主義、道德倫理和底層情懷,去深入揭示其生病的根源,那就更好。寫短篇小說沒有想像容易平淡,也就沒有咀嚼的勁道。寫短篇小說沒有推理,也就沒有昇華,就難以深化主題,也難有回味的魅力。短篇小說寫作講究池水生波,跌宕起伏,力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效果。這正是作者應著力之處。         

洪威雷 湖北作家、湖北大學教授。曾任寫作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公文寫作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新聞學院院長、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應用寫作研究會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常務副會長。在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公務調研學》《應用寫作新論》《報告文學寫作》《寫作技巧教程》等專著、教材34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月刊》《寫作》等期刊發表論文、評論、報告文學234篇,主持教育部、湖北省重大調研課題5項, 獲省市區人民政府優秀科研獎4項。他的業績被《湖北省社會科學名人》、《世界名人》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