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新春,每一個中國人經歷的,不是春回大地的生機,而是一場災難性的疫情。

最為戲劇性的是,這場災難前後,有着鮮明的對比。正當舉國上下準備進入鼠年春節狂歡模式時,驟然被按下暫停鍵,國人的生活轉入了非正常的日常。一個很套路卻又很常見的編劇橋段——大喜之際劇情突轉,到底是戲劇源自生活,還是生活模仿了戲劇?

此前,我們感恩一切技術手段的便捷,世界再大,地球村的概念讓我們自以為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天涯也是咫尺。如今,也正是這個地球村,加速了人類流動的步伐,也加速了病毒的流動和傳播。從“武漢肺炎”到“新冠病毒肺炎”的定名,牽動了全球。澳門在春節前夕關閉了文化場館,取消聚集的新春活動,將病毒傳播風險降至最低。停工、停課,人們閉門家中,足不出戶。

一夜之間,咫尺即天涯。

和我們近在咫尺的,只有手機。在這個最初連專家都難下定論的疫情面前,各類謠傳連帶着食補、藥補、防疫帖在手機屏上飛來飛去。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病毒,還有海量資訊。資訊多了也是毒啊,它難免不讓人產生焦慮。

一天清晨,看到外地朋友深夜發圖,告訴我“搶到了”!而圖上竟然是一盒“澳門雙黃蓮蓉月餅”,那是網傳雙黃連口服液能治新冠肺炎,又引發某地民眾瘋狂在藥店搶購的一天。這張圖着實把我逗樂了。只要我們的幽默感還沒有消失,生活就有希望。

而當看到那張武漢方艙醫院病床上安靜讀書的青年的圖片,我的心才安靜下來。只要有人在閱讀,世界就有希望。

如果再有人問我,文化有什麼用時?

我可以回答:文化,使人在任何環境中都泰然自若。

文化,能帶給人愉悅感和向上的正能量,包括幽默感。

文化,能讓人在謠言滿天飛的混亂時刻,保持明晰的辨別能力。

文化,讓我們善於發現美。發現生活之美和身邊的美。

本該萬家團圓的日子,不少人在經歷着別離。傾全國醫療力量,支援湖北,各省奔赴湖北的醫療隊陸續出征,一個省支援湖北一個市。醫療隊伍中,盡是平凡如你我的人。那個向老婆發出“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承諾的老公,讓人淚目。試問哪一對夫妻沒有經歷過日常生活一地雞毛的磕碰?這一對肯定也是在平日因為家務和柴米油鹽瑣事而爭執過的小夫妻;讓不少人流淚的李文亮醫生,他也曾抱怨過櫻桃太貴,他也有某一天不想上班的想法。誰又生來就是英雄呢?他們不過是知道什麼時候要去做什麼,並且付諸行動的人。

防疫抗疫期間,文化能做什麼?結合之前“文化有什麼用”的答案,我們做了如下:

利用電子閱讀平台、e文庫,讓大家留在家中足不出戶,心有所達。

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的樂師,在家拍攝演奏的視頻上傳。悅耳的音樂,確實可以紓緩大家面對疫情的緊張情緒。尤其是澳門樂團多位樂師把各自在家演奏的《七子之歌》音樂合成在同一個畫面裡,音樂感人,畫面動人,引用澳門中樂團的宣傳標題:“疫情阻礙我們相聚,逆境卻把我們團結”,是這樣。

“抗疫詩情”是這個非常時期的非常系列作品——發動寫作人用文字的力量安撫人心,並向各行各業的前線人員致敬。

新媒體再一次發揮了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的優勢,並且能夠及時回饋受眾反應。

在這段時間裡,沒有人心裡是好過的。有一種說法,這場災難是中國人的集體修行。疫情當前,每一天每一刻,我們都在和看不見的病毒搏鬥;我們所拼的,不過是自身的免疫力。而從來,我們的免疫力,不僅用於和病毒搏鬥,也用以抵抗生命中的一切黑暗。恰如此時——“文化抗疫”,是為記錄。

澳門日報 | 新園地 | 隨筆 | 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