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儿一岁了,我好像仍欠她一篇“情书”。朋友们先後生儿育女,多会在脸书上发表感想,看着那些文字,我只感到汗颜。他们平时不写文章,或只写些相对冰冷的新闻和公文,写给儿女的话,却富有文采、饱含情感,令人动容。我这个被吹嘘为作家的人,既妒忌,又羡慕。

新手父母都一样,头一年既是兵荒马乱,也是温情脉脉,欢乐满屋。女儿这一年为我们带来愉悦,到她一岁生日,我却不知送她甚么生日礼物好,与太太商量,最後还是选了一隻长得有点像我的毛公仔——《反斗奇兵》(玩具总动员)的劳苏送给她,成为她毛公仔大军中的一员。将来女儿想收甚么礼物,到她会说话时,笨拙的我也许可以探她口风,现在,除了送她毛公仔,我可以做的,就是写一篇文章。花太多精神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却没为女儿写篇深情话,实在说不过去。

犹记太太告知验孕结果时,对养儿育女一直患得患失的我,却抑制不住内心感动,嘴巴合不拢了,才发现自己那么渴求子女——还未验血测知性别,太太已一口咬定那是女儿。“噩耗”随之而来,太太身体出现状况,竟被医生告知先兆流产,我们一时之间乱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幸得家人朋友指点迷津,提供协助,才得以在心理上调适好(後来知道,那医院的医生都会给类似徵状的孕妇作那个诊断,但很多孕妇都诞下健康的子女),也在生理上调理好:太太休息了三个月,待“佗稳”了才復工。幸运地,胎儿健康地发育成长。我们等待着临产的一天到来。

育儿书上说,女性在怀胎时就有做母亲的感受了,男人呢?要等到看到儿女、抱在手上时,才有做父亲的感觉。确实,女儿在产房中送出来,护士将她展示给我看,我才真的知道自己已身为人父了。我有了一个女儿,我与太太共同有了一个女儿。

(二)

由于太太在私家医院生产,出院前,女儿与其他同期出生的婴儿一同放在育婴室裡。探访时间有限,每一回,父母和亲朋戚友都像争相观看甚么奇珍异兽般,隔着玻璃搜寻那个与自己有关连的新生命,而这也成为了我与女儿最初的交流方式。看她静静躺着,已感到十分幸福。

母女出院之日正好是太太生辰。当天我才第一次抱起女儿,像抱着一个浓缩的宇宙,内心既感到莊严神圣,又充满柔情,不免又有一点儿不知所措。她的躯体是那么小,皮肤是那么薄,眼睛仍然紧闭,只有在喝奶和哭鬧时才有动静,她不时哭喊,喊声特大,月嫂说未见过婴儿这么大声,而她也怕声响。这些正常不过的情状,都使我战战兢兢,怕这怕那。

太太的生日礼物是开刀後的疼痛不适和频繁的哺乳,而家庭重心一下子已转向女儿。我既是丈夫,又是父亲,尽管自以为肩头担子不轻,但太太十月怀胎,既有先兆流产惊魂,又有首三月的孕肚折磨,上班时更要挺着大肚子长时间站立,生产时捱刀之苦,生产後身材走样,而我只是少去几次旅行,少看几本书几部电影,一比之下,小巫见大巫矣。

这一年来看着女儿日渐成长,像不停吃着超级蘑菇的玛利奥般,当她表现优于常人时我们高兴;当她表现稍为放缓时我们又忧形于色;她每天每周每月地变化,对她来说是自然现象,对我和太太来说是新经验、大惊喜、小确幸。

之前曾怀疑自己会否重男轻女,又忧虑与女儿的新人际关系,也曾质疑朋友对女儿显得如珠如宝只是装出来的,但结果自己亲履父职,才知道那种恨不得看着女儿、抱着女儿、亲亲女儿的心情千真万确。我不但理解了朋友,也加深了对一些文艺和影视作品的认识,感动的更感动,咬牙切齿的更咬牙切齿。

(三)

也许成长过程中父母与我们兄妹缺乏亲子间的互动,加上我感到未盡兄长责任对弟妹有愧疚之心,故此,对于与女儿的新血缘关系,总感到诚惶诚恐。不记得哪位作家说过,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恩,毕竟子女没权选择是否来到这世上,而他们的出现却令父母的生命歷程更完美,反过来是子女对父母“有恩”。作为回报,我有责任使我女儿快乐地成长。

我的父母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不懂表达,因此,我理解“亲子关系”的途径,更多是来自文艺作品。以我至今仍不时翻阅的《水浒传》为例,当中父女间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不说书中一些女儿被描写为淫妇,只说当中有一些甚么老汉甚么太公的人物,他们的女儿要不被强掳,要不就被强纳为妾,那些父亲都无能为力,要好汉救助。以前我虽也感到那些父亲的无能,但也认为女儿好像都不是好东西,而有一个人物更令我反感,就是出现在第七十三回的狄太公。

狄太公的女儿因追求自由恋爱与男人未婚偷情,他深信女儿撞鬼,请李逵来捉鬼,李逵这个有暴力倾向兼反社会人格的汉子竟将女儿和“奸夫”都杀了。狄太公的愚笨令好端端的女儿身亡,尔後还要管待李逵酒食,而作者竟以诙谐却非同情的笔触描写太公夫妇哭哭啼啼的情状。这令我对《水浒传》又爱又恨。

在中国古代的女儿形象,不少以孝女形式存在,例如代父从军的木兰、上书救父的缇萦及卖身抵债的窦娥等,反映了女性要在歷史和文艺上取一席位,都要助力推动父权社会的建立,女性才能以女儿的身份获得生存的价值。至于父爱,那是不需要的。《红楼梦》尽管有金陵十二钗,她们当中,又有多少个获得父爱呢?至于《儒林外史》中那个被父亲王玉辉盼望着快点死去的女儿,更不用说了。

(四)

古典通俗文学确实对我理解“亲子关系”没多大帮助,多读几本,潜移默化,也许觉得儿女为父母付出乃至牺牲是理所当然的。若作为儿子的角色,我觉得倒没甚么不对,只是身为人父,却认为大大不该。难怪鲁迅说要少读中国书,大抵就是这个意思,真的是吃人的礼教啊!从一个侧面可看到,为“构建”中华的伟大文明,牺牲了多少女儿。

说起鲁迅,我要跟他笔下的祥林嫂说声对不起。我一直记住祥林嫂疯疯癫癫的文艺形象,以及她作为女性的悲惨,却忽视她除了是女性,更是一位母亲,她真正的万念俱灰,是从儿子被狼叼走开始。重温《祝福》,对她的每个动作、每句煳话都能理解,更寄予无限的同情了。

我一岁的女儿处处显得精力旺盛,少看两秒就把杂物塞进口中,她又喜欢爬来爬去,摸东摸西,家中环境逼仄,处处陷阱,真怕她出小意外。她确曾滚下床来,而我们那张是地台床,比一般床要高,床边还有一级,也是侥倖,没有大碍,却已吓得我“鼻哥窿冇肉”,她母亲更是花容失色,抱着她哭。

新手父母比较大惊小怪,又视女儿如珠如宝,在这方面,我宁愿永远幼稚,也不要女儿在成长路上磕磕碰碰而使父母变得“老练”。

我对一些电影有更深的感受:《亲爱的》中孩子被拐走後父母的无力感;《失孤》中的父亲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寻找孩子;《情繫海边之城》中因疏忽而使儿女遭逢不测的绝望;《铁道员》中站长面对女儿灵魂的愧疚……

这些影视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截然不同,皆因所描写的父爱十分真切,但又有所雷同:同样以突显儿女的不幸来衬垫父爱。我希望女儿像《阳光小小姐》中的奥莉芙快乐自信,像《坏蛋奖门人》的三位千金般有一个快活的童年,我必须讲句touch wood,看电影足矣,作为一个平凡父亲,我要的是天伦之乐。

(五)

说到电影中令人感动的父女关系场面,记得看过一套西部片,復仇的男主角找到一个伤害他的跑龙套歹人,那歹人知无生机,哀求说:“可否在杀我之前,让我再见女儿一面?”却听枪声响起,歹人殒命,他已无缘再见女儿一面。这场面令我莫名其妙地感动半天。

我作为一个同样貌似跑龙套的人物,面对我或女儿生命受威胁,如果可以选择,一定不会坐以待毙,纵无《救参96小时》中那个为救女儿深入龙潭虎穴的前CIA探员般勇勐,也要想盡办法保全自己,起码能够在生死存亡之时,像《一个快乐的传说》中那个牺牲自己也不欲儿子面对战争残酷现实的父亲。

或曰“莲花宝地”,或曰“天主圣名之城”,澳门一直以来低调平和,某处烽火连天,此处仍歌舞昇平,我也希望离奇的电影情节不会出现在澳门任何父母或子女身上。

“人生有几个十年?”这句话说得滥了,然而,放诸父女关系,却又可以警醒自己:女儿跟你一起最紧密的时光可能只有十来年,之後她会自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说几年就是一世代,何况我与女儿隔了几乎四十年?接下来的十来年应该是父女关系的黄金时期吧!

回想自己的童年,至今仍在眼前闪现,画面一帧又一帧,彷彿未曾消逝。我的童年或多或少有被“伤害”,尽管现在已去芜存菁,回忆多是美好,但我还是想女儿的童年能够盡可能地快活无忧。

只是,我却要面对不少挑战。女儿“扭计”,是对耐性的一大挑战;夫妻育儿理念的分歧,又是挑战;不明就裡的指手划腳,也是挑战;时间的分配,挑战更大。我也担忧女儿是一个“坏”孩子,捣蛋闯祸,不受管束;又怕她是一个听教听话的“好”孩子,遇事也不懂得争取反抗。

(六)

为学会处理大大小小的育儿问题,我们买了一些育儿书和儿童教养专着,雄心壮志想要慢慢钻研,却又没时间细看,只能随意翻几页就晾之一边,到了女儿真的生病或有甚么不妥时,就临急抱佛腳上网Google或向朋友求教,真是少有地觉得亲朋戚友比起书本更加权威。

女儿是“男仔头”,平时已甚活跃,我和妻子啧啧称奇,皆因双方父母都说我们幼时好乖好易带,她的“百厌”,难道是情知自己乃众人核心而有恃无恐?她更有乃父之风,越来越贪吃,刚吃完正餐不久,就“手指指”,要我们打开柜子取零食给她,或者当知道大人在製作食物给她时,开始大叫“扭食”。

本身就没多大耐性的我,有时也会被女儿那汽车喇叭般的叫喊声弄得好生烦躁,免不了粗声粗气地要她乖一点,尽管她仍不能理解。我要警惕自己,除了因女儿自身缘故而对她作出一些较严厉的反应外,我绝不能将外面的情绪带回家,影响亲子关系。尽管工作再劳累、再受多少委屈,都不能将坏情绪传染给女儿,每天回到家,给她看到的,都要是一张笑脸。固然一方面是我要给女儿笑脸,另一方面,也是当我想到女儿、见到女儿就开心了,负面情绪先自减少一半。她不是宠物,不会有那种“你是她的全世界”这回事,但毕竟在她年幼时父母佔有重要地位,我又怎忍心对她黑口黑面?

妻子比起我,更花了大量心血去照顾女儿,不要说花心思购买衣物、仔细研究各类婴儿食品、女儿生病时比我忧心百倍,单说深夜女儿惊醒哭泣,几乎都由妻子安抚。其他诸如换尿片、洗澡及餵食等,她都做得比我多。作为猪队友,心裡感恩她对家庭的付出。因此我说,不介意女儿将来更爱母亲,只盼女儿将来不要伤害母亲的心。

(七)

看着长得像我的女儿,免不了“顾影自怜”,先是怜惜自己,再将自己的人生投射到女儿身上,竟不禁伤感,想像女儿会经歷我成长中遇过的伤害,开始可怜她、同情她。

我要挥走这些多愁善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经验自然也不会一样,这些情绪对女儿不公平,无论如何,人生都是她的,所谓“落地喊三声,好醜命生成”,她出生的一刻,一切既定的、不可逆料的、好的、坏的都已经舖展开,我要做的,是要给她幸福家庭和愉快童年,要让她有足够的自信面对人生挑战,避免令她有乃父的畏首畏尾、悲观情绪和自卑心态。

每晚看着女儿生龙活虎地爬来爬去、丢掷东西、咿呀怪叫,夫妻俩像无数父母一样,既感动,又惊讶──惊讶于生命的神奇。我与女儿玩耍时互相对望,一起咧嘴而笑,我知道,这是缘分,一种无法解释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汇,然後创造了女儿那独一无二的笑容。

祖父由广东偏远山区离乡别井到南洋求生,在印尼万隆生养了七个儿子(当中一个夭折,两个送人了),排华时回到中国,长子娶了一个客家农村妇女,诞下我和弟妹,三十年多後,我又与一个有着北方血统的岭南女子结婚,爱情结晶便是我女儿──宥凝。如果不是缘分,这一切如何发生?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简单的男女结合生儿育女嘛,何以说得如此复杂?也许我想多了,我只是想感谢缘分,让我与女儿能够相见、相亲。

我忽想起,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一个午後,马场木屋区一个瓜棚底下,父母正慵懒地躺在帆布床上,我在旁边拿着小小的塑胶公仔,逗螳螂玩。那是我脑海中无数平淡而洪荒的记忆中的一幕,现在回想起,仍感到幸福。人生就是由平淡而幸福的记忆组成,愿女儿无论将来经歷任何风浪,都会有值得铭记的、关于童年和父母的平淡回忆。

澳门日报 | 新园地 | 金漆皮毛 | 太皮 | 连载日期

2019-10-21、10-28、11-04、11-11、11-18、11-2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