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筆會、澳門筆會青年協會、澳門各界青年組織活動籌備委員會舉辦的“團結救國 · 永續和平——抗戰影像文學特展”於九月六日揭幕。特展以影像為橋樑,以文學為載體,凝聚集體記憶,重現中華民族的烽火歲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譜寫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市政署畫廊舉行

開幕式下午五時在市政署畫廊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文化局長梁惠敏,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長萬速成,文化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許鑫源,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譚惠芳,澳門日報總編輯崔志濤,澳門各界青年組織活動籌備委員會代表兼全國青聯常務委員黃才試,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會長梁倩文,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會長兼作家專委會主任穆欣欣,澳門筆會榮譽會長陳浩星,抗戰影像史學家楊克林,以及著名戰地攝影師沙飛的女兒王少軍主禮。

銘記歷史汲取力量

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致詞表示,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展現出中華民族愛國團結、自強不息的精神,樹起一座偉大的精神豐碑。重溫這些影像,是為銘記歷史,在銘記中汲取力量。從抗戰中取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歷史記憶、文藝作品的傳承,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讓民族復興更具底蘊和生命力。

陳浩星指出,團結、救國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一個體現,中國人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仍然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就是激勵同胞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說明團結救國精神永遠是時代的強音。是次特展以此為中心,透過澳門作家對偉大抗戰精神的文學書寫,在當代社會轉化為團結的動力,厚植愛國情懷,加強澳門同胞的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

朝十晩七至下月初

開幕式上亦進行文學演讀,由澳門作家黃文輝朗讀著名詩人穆旦於一九四一年創作的詩歌《讚美》,詩作讚美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頑強精神、讚美人民的力量。及後由澳門筆會理事長廖子馨引領嘉賓參觀展覽。

系列活動由澳門文化發展基金資助,市政署提供展覽場地。展期至十月四日,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回顧歷史珍惜和平

“團結救國·永續和平——抗戰影像文學特展”共展出八十張珍貴圖片,以“團結”“救國”為核心,以及澳門作家對抗戰歷史的抒發,有對歷史的追憶、對抗戰英雄的表彰、對侵略者的鞭撻、對經驗教訓的繼承。

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是次展覽影像多數由蜚聲國際的抗戰影像史學家楊克林提供。楊克林早年從軍旅攝影記者起步,輾轉滬港兩地媒體深耕數十年,以鏡頭與筆鋒記錄時代,其學術生涯專注抗日戰爭與西藏歷史研究逾四十載,著作等身,編纂《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同盟國的勝利:抗日戰爭圖志》等影像巨著聞名。展覽現場更播放由楊克林編導的《血肉長城》抗戰紀錄片。

楊克林稱,今次展品特色是從多視角呈現抗戰,重點聚焦普通老百姓,不僅包含抗戰時期軍人照片,還收錄居民生活狀態的影像,體現出抗戰是全民族參與的歷史。正值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冀藉此讓更多人全面了解抗戰全過程,明白如今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引導回顧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日子,也助力澳門同胞進一步認識歷史、凝聚民族情感。

影像助力救亡圖存

特展另一亮點,是著名戰地攝影師沙飛拍攝的作品。沙飛女兒王少軍表示,“七七事變”爆發,父親沙飛在《攝影與救亡》一文明確提出“攝影武器論”思想,隨後立即奔赴華北前線,他拍攝的戰地影像成為鼓舞士氣、支持全民抗戰的利器,用影像助力救亡圖存。

其不僅個人拍攝,還培養攝影人才,創辦有建制、有組織的畫報社,並最終培養出一支“國家隊”級別的攝影隊伍,帶着幾萬張抗戰底片進入新中國。沙飛個人及團隊的攝影作品,已成中國黨史、軍史、建國史的珍貴資料,在重大專題節目中廣泛使用,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重溫:特展啟動講座 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