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笔会、澳门笔会青年协会、澳门各界青年组织活动筹备委员会举办的“团结救国 · 永续和平——抗战影像文学特展”于九月六日揭幕。特展以影像为桥樑,以文学为载体,凝聚集体记忆,重现中华民族的烽火岁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爱国主义的新篇章。

市政署画廊举行

开幕式下午五时在市政署画廊举行,社会文化司司长代表、文化局长梁惠敏,中联办宣传文化部长万速成,文化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委员许鑫源,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谭惠芳,澳门日报总编辑崔志涛,澳门各界青年组织活动筹备委员会代表兼全国青联常务委员黄才试,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会长梁倩文,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兼作家专委会主任穆欣欣,澳门笔会荣誉会长陈浩星,抗战影像史学家杨克林,以及着名战地摄影师沙飞的女儿王少军主礼。

铭记歷史汲取力量

澳门笔会会长汤梅笑致词表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展现出中华民族爱国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树起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重温这些影像,是为铭记歷史,在铭记中汲取力量。从抗战中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歷史记忆、文艺作品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让民族復兴更具底蕴和生命力。

陈浩星指出,团结、救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个体现,中国人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仍然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就是激励同胞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说明团结救国精神永远是时代的强音。是次特展以此为中心,透过澳门作家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学书写,在当代社会转化为团结的动力,厚植爱国情怀,加强澳门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朝十晩七至下月初

开幕式上亦进行文学演读,由澳门作家黄文辉朗读着名诗人穆旦于一九四一年创作的诗歌《赞美》,诗作赞美中华民族抵禦外侮的顽强精神、赞美人民的力量。及後由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引领嘉宾参观展览。

系列活动由澳门文化发展基金资助,市政署提供展览场地。展期至十月四日,开放时间上午十时至晚上七时。

回顾歷史珍惜和平

“团结救国·永续和平——抗战影像文学特展”共展出八十张珍贵图片,以“团结”“救国”为核心,以及澳门作家对抗战歷史的抒发,有对歷史的追忆、对抗战英雄的表彰、对侵略者的鞭挞、对经验教训的继承。

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是次展览影像多数由蜚声国际的抗战影像史学家杨克林提供。杨克林早年从军旅摄影记者起步,辗转沪港两地媒体深耕数十年,以镜头与笔锋记录时代,其学术生涯专注抗日战争与西藏歷史研究逾四十载,着作等身,编纂《中国抗日战争图志》《同盟国的胜利:抗日战争图志》等影像巨着闻名。展览现场更播放由杨克林编导的《血肉长城》抗战纪录片。

杨克林称,今次展品特色是从多视角呈现抗战,重点聚焦普通老百姓,不仅包含抗战时期军人照片,还收录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像,体现出抗战是全民族参与的歷史。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冀藉此让更多人全面了解抗战全过程,明白如今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回顾歷史、珍惜当下的和平日子,也助力澳门同胞进一步认识歷史、凝聚民族情感。

影像助力救亡图存

特展另一亮点,是着名战地摄影师沙飞拍摄的作品。沙飞女儿王少军表示,“七七事变”爆发,父亲沙飞在《摄影与救亡》一文明确提出“摄影武器论”思想,随後立即奔赴华北前线,他拍摄的战地影像成为鼓舞士气、支持全民抗战的利器,用影像助力救亡图存。

其不仅个人拍摄,还培养摄影人才,创办有建制、有组织的画报社,并最终培养出一支“国家队”级别的摄影队伍,带着几万张抗战底片进入新中国。沙飞个人及团队的摄影作品,已成中国党史、军史、建国史的珍贵资料,在重大专题节目中广泛使用,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重温:特展启动讲座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