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第二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作者古冰。 《密室逃脫》,第五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作者波本。 《太陽屋》,第七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作者楊鐵銘。 《綠盒子》,第七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首獎,作者古冰。 《AI告解室》,第八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首獎,作者陸奧雷。

若以舉世公認的第一篇科幻小說──英國作家瑪麗•雪萊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又譯作《弗蘭肯斯坦》)來對照,中國科幻小說的起步大約晚了一百年──1904年“荒江釣叟”發表的《月球殖民地》算是有史可查最早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而澳門科幻小說則起步更晚,以筆者爬梳史料,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作家湯梅笑的《張樂上太空》(香港:綠洲出版社,1987)算是澳門較早期的原創科幻(科普)文學(短篇)作品;其後,作家周桐在澳門回歸前夕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說《香農星傳奇》(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9年)則進一步拓展了澳門本土科幻長篇小說的新天地;2015年,該作續篇《除卻天邊月沒人知》(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學叢書”,澳門基金會、中國作家出版社,2015年)再度推出。

1999年回歸後,澳門文學也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在原有的“澳門文學獎”以及新創設的“澳門中篇小說獎”(於2008年創辦,後於2015年合併至“澳門文學獎”內)基礎上,以及《澳門筆匯》、《澳門日報小說版》等報章雜誌,為本土文學提供了發表平台,這段時期開始,有不少澳門作家嘗試科幻創作,除在以上平台發表的科幻小說外,亦有不少成書出版,如筆者的《迷魂》(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最後一個人類的回憶錄》(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2023年)、《AI寫作大師》(澳門:澳門基金會,2024年)等;2014年,呂志鵬憑科幻小說《期限》(澳門:澳門故事協會、石磬文化有限公司,2017年)奪得台灣“第四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算是為數不多的、成功沖出本土的澳門科幻作品。

“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的五篇獲獎科幻小說

“紀念李鵬翥文學獎”是為紀念澳門文學領軍人物李鵬翥先生而設的年度文學獎項,自2017年起,迄今已舉辦八屆,隨著參賽作品的質量和水準不斷提升,已成為澳門的重要文學獎項之一。2024年出版的《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獲獎作品文集》集中收錄了歷屆的獲獎作品,不但是本土文學的一次具代表性的集中呈現,亦為澳門文學發展留存下了寶貴的史料。綜觀“李鵬翥文學獎”獲獎作品,其中五篇科幻作品的創作主題涉及仿生人、虛擬宇宙、AI(人工智慧)等,在在顯示了澳門科幻文學的創作特色和實力,以下筆者集中於該批小說探討一二。

古冰的科幻作品大多以“澳門”為故事舞台場景,算是頗具本土特色的“澳門科幻”,他獲2018年第二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的《No. 17》是個關於仿生人的故事:“生化人”女孩尋找父親,隨著尋父之旅一路推進,記憶和現實的混淆與錯置,令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身份……小説關於“記憶”和“身份”探討與追問,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近年同樣迷失於身份和記憶追尋的澳門人──身處一個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許多熟悉的人、物、事在不斷消失,而許多陌生的人、物、事又不斷湧現,“這座城市很奇怪,每天都在改變,有時你能察覺到,有時察覺不到”,身處激烈動盪變化的大時代,澳門人的迷失和迷惑感,也許只有通過比現實更離奇的科幻形式才能恰當呈現。事實上,澳門讀者很容易代入這個科幻故事,比如這段:“他(父親)騎著電動車,大大小小的工程正在進行,四周都有封鎖路段,都有未完善的措施。車輛佈滿每一條馬路,全都寸步難行。父親怕他上學遲到,抓緊每個機會,在密密麻麻的車群中穿插。”大概每個一大早奔忙掙扎於通勤路上的澳門讀者,讀起來都會深感共鳴。

古冰另一篇獲2023年第七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首獎的《綠盒子》(同時獲得2024年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短篇小說公開組”冠軍),就以未來澳門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虛擬人”重生的反轉式故事,透過兩個不同人生的對倒錯置,探討虛擬與真實的相生關係,尤值細讀的,是故事中從生活日常中折射的趣味哲思:“她抬頭,凝望洗衣機內轉動的滾筒。它像一個宇宙,時刻運轉的宇宙,一些紙碎如星塵般分佈在宇宙各處。一如既往,偉鳴忘記在把衣服放進滾筒前,清理掉口袋中的紙巾和購物單據,她終於明白,那就是他的人生。一塌糊塗的lofi人生。”

波本獲2021年第五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的科幻小說《密室逃脫》,以VR虛擬遊戲“密室逃脫”為故事框架,藉科幻故事的設定,從女性角度叩問現實議題,文中跨時空的性別詰問非常明顯:來到“21世紀已過去一半”的2050年,在“AR、VR、MR遊戲都被視為落伍,人們已經能在遊戲中接通五感”的超現實未來,女性卻仍然掙扎在和今天差不多的泥沼中:2050年,“是她們還在爭取所謂‘自己的房間’的時代,與數十年、數百年前一樣”。58歲女主人公的最大心願,是“能自己呆在一個房間不被打擾,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至少在現實裡,她好久未曾擁有這種美好了”。

作者巧妙借用“密室逃脫”的遊戲設定,將遊戲裡的房間和現實中的房間跳躍並置:爸爸有屬於自己的書房和睡房,媽媽卻只能和女兒共用一間房間,當被問到“屬於媽媽的房間在哪裡”的時候,作者借天真小女兒之口作出回答:廚房。整天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婦,對房間裡的“窿窿嚹嚹”熟悉無比,這竟變成玩“密室逃脫”遊戲解謎機關尋找答案的優勢,有趣的橋段構思令人忍俊不禁;還有兒童房貼上藍天白雲的壁紙和天花板,被作者聯想到威尼斯人度假村購物中心的假天空,那些“為了讓賭客不知時日”的設計,巧妙連結起育兒、持家等工作對女性的人生捆綁,“沒了時間觀,就沒了對人生最基本的控制權”,正是一聲有力的反問:被困在照顧丈夫/長輩/下一代責任裡的女性們,何時才能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和《密室逃脫》相呼應的還有另一篇陸奧雷的科幻作品《AI告解室》,該作獲2024年第八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首獎,全作以“人機對話”的模式,令讀者沉浸式體驗人類與AI並存的時代異質感;作者透過關於一單殺人案的人機對話,營造出充滿迷幻懸疑、真假不定的故事氛圍,在飽受AI衝擊和對人類未來想象的當下,用小説為讀者帶來另一重維度的體驗和反思。

楊鐵銘獲2023年第七届“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説組推薦獎的《太陽屋》,將時空背景設定在“太陽已是一顆死星”的遙遠未來,那時人類熱衷於加入掘金先遣隊,乘坐太空飛船前往太陽採礦,地球則淪落為“沒有太陽的太陽系”裡的一顆貧民窟星球。小說有趣的是對遙遠未來的地球及人類社會的恢弘想像:因那時太陽已成一盤散沙,無數隕石不斷落入地球軌道,轟炸出一個又一個的坑坑窪窪,故其時地球上相當大面積區域已不再適宜居住,人類聚落分佈成為數不多的超級都市群,比如紐約和芝加哥合併成超大型都市“紐加哥”,上海和香港則合併成超大型都市“上港”;至於位於地球軌道上那座“綜合娛樂城”,大概是作者對澳門賭城特色的另一種科幻式挪移想像。

結語

綜觀歷屆“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獲獎的科幻小說,既有反思本土社會議題,亦有叩問女性身份困境,還有大膽想像澳門乃至世界的未來……讀者們不難從中見到:澳門科幻小說也充滿了有趣的想像,更折射出寫作者的在地思考,為華文科幻世界補上了具澳門特色的新色彩。另一方面,澳門的科幻寫作人仍需進一步磨練講故事的能力,畢竟,作為類型文學之一的科幻文學,最基本任務依然是講好一個故事──在敘事節奏、角色建構、意涵深挖等方面進一步精進,期待日後能讀到更出色的科幻作品。

放眼內地,國家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正不斷深化著力,而“科幻文學”作為有效的全民普及和推廣形式,正日漸受官方到民間的各層級關注和重視,比如今年一月中國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從國家政策層面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加強科學教育的宗旨目標與實施路徑,其中更提到“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科學閱讀和寫作,通過科幻畫、科普海報、科學小課堂、科普科幻作文等科學創作形式,促進學生‘讀科學’‘寫科學’‘談科學’”,可見對優秀科幻作品的需求,未來勢必進一步擴大。這對澳門的科幻寫作人而言,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雖然澳門科幻文學的當下路徑仍荊棘滿途:作為相對小眾的寫作題材,在創作鼓勵或推動、出版及發表平台、讀者和寫作者聚合等方面,都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放眼周邊城市或地區,仍然不能說沒有突破的可能,展望未來,期望澳門寫作人能和內地及港台甚至全球的華文作者、讀者們一道,共同推動華文科幻的創作、閱讀和推廣,綻放科幻創作的滿園繁花春色,書寫獨具特色的澳門故事,令之煥發出多元、豐富、充沛的全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