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第二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作者古冰。 《密室逃脱》,第五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作者波本。 《太阳屋》,第七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作者杨铁铭。 《绿盒子》,第七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首奖,作者古冰。 《AI告解室》,第八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首奖,作者陆奥雷。
若以举世公认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818年发表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又译作《弗兰肯斯坦》)来对照,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步大约晚了一百年──1904年“荒江钓叟”发表的《月球殖民地》算是有史可查最早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而澳门科幻小说则起步更晚,以笔者爬梳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澳门作家汤梅笑的《张乐上太空》(香港:绿洲出版社,1987)算是澳门较早期的原创科幻(科普)文学(短篇)作品;其後,作家周桐在澳门回归前夕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香农星传奇》(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9年)则进一步拓展了澳门本土科幻长篇小说的新天地;2015年,该作续篇《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学丛书”,澳门基金会、中国作家出版社,2015年)再度推出。
1999年回归後,澳门文学也步入新的歷史阶段,在原有的“澳门文学奖”以及新创设的“澳门中篇小说奖”(于2008年创办,後于2015年合併至“澳门文学奖”内)基础上,以及《澳门笔汇》、《澳门日报小说版》等报章杂志,为本土文学提供了发表平台,这段时期开始,有不少澳门作家尝试科幻创作,除在以上平台发表的科幻小说外,亦有不少成书出版,如笔者的《迷魂》(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8年)、《最後一个人类的回忆录》(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2023年)、《AI写作大师》(澳门:澳门基金会,2024年)等;2014年,吕志鹏凭科幻小说《期限》(澳门:澳门故事协会、石磬文化有限公司,2017年)夺得台湾“第四届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算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沖出本土的澳门科幻作品。
“纪念李鹏翥文学奖”的五篇获奖科幻小说
“纪念李鹏翥文学奖”是为纪念澳门文学领军人物李鹏翥先生而设的年度文学奖项,自2017年起,迄今已举办八届,随着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準不断提升,已成为澳门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2024年出版的《纪念李鹏翥文学奖获奖作品文集》集中收录了歷届的获奖作品,不但是本土文学的一次具代表性的集中呈现,亦为澳门文学发展留存下了宝贵的史料。综观“李鹏翥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五篇科幻作品的创作主题涉及仿生人、虚拟宇宙、AI(人工智慧)等,在在显示了澳门科幻文学的创作特色和实力,以下笔者集中于该批小说探讨一二。
古冰的科幻作品大多以“澳门”为故事舞台场景,算是颇具本土特色的“澳门科幻”,他获2018年第二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的《No. 17》是个关于仿生人的故事:“生化人”女孩寻找父亲,随着寻父之旅一路推进,记忆和现实的混淆与错置,令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小説关于“记忆”和“身份”探讨与追问,很难不令人联想到近年同样迷失于身份和记忆追寻的澳门人──身处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许多熟悉的人、物、事在不断消失,而许多陌生的人、物、事又不断湧现,“这座城市很奇怪,每天都在改变,有时你能察觉到,有时察觉不到”,身处激烈动盪变化的大时代,澳门人的迷失和迷惑感,也许只有通过比现实更离奇的科幻形式才能恰当呈现。事实上,澳门读者很容易代入这个科幻故事,比如这段:“他(父亲)骑着电动车,大大小小的工程正在进行,四周都有封锁路段,都有未完善的措施。车辆佈满每一条马路,全都寸步难行。父亲怕他上学迟到,抓紧每个机会,在密密麻麻的车群中穿插。”大概每个一大早奔忙挣扎于通勤路上的澳门读者,读起来都会深感共鸣。
古冰另一篇获2023年第七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首奖的《绿盒子》(同时获得2024年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短篇小说公开组”冠军),就以未来澳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虚拟人”重生的反转式故事,透过两个不同人生的对倒错置,探讨虚拟与真实的相生关系,尤值细读的,是故事中从生活日常中折射的趣味哲思:“她抬头,凝望洗衣机内转动的滚筒。它像一个宇宙,时刻运转的宇宙,一些纸碎如星尘般分佈在宇宙各处。一如既往,伟鸣忘记在把衣服放进滚筒前,清理掉口袋中的纸巾和购物单据,她终于明白,那就是他的人生。一塌煳塗的lofi人生。”
波本获2021年第五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的科幻小说《密室逃脱》,以VR虚拟游戏“密室逃脱”为故事框架,藉科幻故事的设定,从女性角度叩问现实议题,文中跨时空的性别诘问非常明显:来到“21世纪已过去一半”的2050年,在“AR、VR、MR游戏都被视为落伍,人们已经能在游戏中接通五感”的超现实未来,女性却仍然挣扎在和今天差不多的泥沼中:2050年,“是她们还在争取所谓‘自己的房间’的时代,与数十年、数百年前一样”。58岁女主人公的最大心愿,是“能自己呆在一个房间不被打扰,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至少在现实裡,她好久未曾拥有这种美好了”。
作者巧妙借用“密室逃脱”的游戏设定,将游戏裡的房间和现实中的房间跳跃并置:爸爸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和睡房,妈妈却只能和女儿共用一间房间,当被问到“属于妈妈的房间在哪裡”的时候,作者借天真小女儿之口作出回答:厨房。整天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对房间裡的“窿窿嚹嚹”熟悉无比,这竟变成玩“密室逃脱”游戏解谜机关寻找答案的优势,有趣的桥段构思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儿童房贴上蓝天白云的壁纸和天花板,被作者联想到威尼斯人度假村购物中心的假天空,那些“为了让赌客不知时日”的设计,巧妙连结起育儿、持家等工作对女性的人生捆绑,“没了时间观,就没了对人生最基本的控制权”,正是一声有力的反问:被困在照顾丈夫/长辈/下一代责任裡的女性们,何时才能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和《密室逃脱》相呼应的还有另一篇陆奥雷的科幻作品《AI告解室》,该作获2024年第八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首奖,全作以“人机对话”的模式,令读者沉浸式体验人类与AI并存的时代异质感;作者透过关于一单杀人案的人机对话,营造出充满迷幻悬疑、真假不定的故事氛围,在饱受AI冲击和对人类未来想象的当下,用小説为读者带来另一重维度的体验和反思。
杨铁铭获2023年第七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説组推荐奖的《太阳屋》,将时空背景设定在“太阳已是一颗死星”的遥远未来,那时人类热衷于加入掘金先遣队,乘坐太空飞船前往太阳採矿,地球则沦落为“没有太阳的太阳系”裡的一颗贫民窟星球。小说有趣的是对遥远未来的地球及人类社会的恢弘想像:因那时太阳已成一盘散沙,无数陨石不断落入地球轨道,轰炸出一个又一个的坑坑洼洼,故其时地球上相当大面积区域已不再适宜居住,人类聚落分佈成为数不多的超级都市群,比如纽约和芝加哥合併成超大型都市“纽加哥”,上海和香港则合併成超大型都市“上港”;至于位于地球轨道上那座“综合娱乐城”,大概是作者对澳门赌城特色的另一种科幻式挪移想像。
结语
综观歷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获奖的科幻小说,既有反思本土社会议题,亦有叩问女性身份困境,还有大胆想像澳门乃至世界的未来……读者们不难从中见到:澳门科幻小说也充满了有趣的想像,更折射出写作者的在地思考,为华文科幻世界补上了具澳门特色的新色彩。另一方面,澳门的科幻写作人仍需进一步磨练讲故事的能力,毕竟,作为类型文学之一的科幻文学,最基本任务依然是讲好一个故事──在叙事节奏、角色建构、意涵深挖等方面进一步精进,期待日後能读到更出色的科幻作品。
放眼内地,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正不断深化着力,而“科幻文学”作为有效的全民普及和推广形式,正日渐受官方到民间的各层级关注和重视,比如今年一月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发佈《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的宗旨目标与实施路径,其中更提到“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科学阅读和写作,通过科幻画、科普海报、科学小课堂、科普科幻作文等科学创作形式,促进学生‘读科学’‘写科学’‘谈科学’”,可见对优秀科幻作品的需求,未来势必进一步扩大。这对澳门的科幻写作人而言,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虽然澳门科幻文学的当下路径仍荆棘满途:作为相对小众的写作题材,在创作鼓励或推动、出版及发表平台、读者和写作者聚合等方面,都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放眼周边城市或地区,仍然不能说没有突破的可能,展望未来,期望澳门写作人能和内地及港台甚至全球的华文作者、读者们一道,共同推动华文科幻的创作、阅读和推广,绽放科幻创作的满园繁花春色,书写独具特色的澳门故事,令之焕发出多元、丰富、充沛的全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