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中西文化的交融,的確是澳門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資源,吊詭的是,漫長歲月中烙下的獨特印記,彷彿被厚厚的塵埃覆蓋了,沒有人去留意這些與眾不同的文化符號。居民日常漫步於歷史建築群之間,就像農民行走於田埂上一樣。20世紀90年代大三巴牌坊開始成為澳門城市的象徵,對於這座教堂前壁遺址的來歷,不少人仍是不明所以,對它是被火燒還是被雷劈也都各有各說。

澳門始終沒有出版過一本歷史教科書,長年來學校沒有正規教學澳門歷史的課程。幸運的是,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似乎適時舒緩了澳門人的精神焦慮。

“澳門歷史城區”的成功申遺,使得澳門人突然省悟,文化資源的豐盛才是真正的財富。於是,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物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備受關注。

“澳門筆會”理事長廖子馨

青洲山隱埋的寶藏

李業飛的《煙雨青洲四百年》,2016年由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2014年澳門特區政府公佈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法》《城市規劃法》《土地法》,當中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作者身為文化遺產咨詢委員,將目光投向較少人關注的青洲山的保育工作上,他認為那是一座“隱埋著豐富文物寶藏的綠山”。青洲山是澳門文化遺產名錄中受保護的山體,然其地理位置獨處一隅,遠離歷史城區,在小城西北角,而山腳下的青洲一帶是木屋區,長年居住著貧民和疍民,直至20世紀90年代澳葡政府才實施拆遷計劃;種種原因,大多數人對青洲山的往昔認知度有限。

通過《煙雨青洲四百年》,才得知一段差點讓清政府丟失澳門軍事控制權的海戰歷史。百多年前,青洲山仍是座孤島,四面環海,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肆意侵犯廣東沿海地區,策劃奪取關閘,但被駐守在青洲前山內海道的中國水師船擊退。“中葡四個多世紀關係史上,青洲曾多次成為雙方交涉、衝突的起源。”(歷史學家金國平言)青洲曾發生的幾場中英葡的爭奪,是不甚為今人所知的史實,較為人熟悉的相關事實,則是青洲山上的教堂和修道院。

青洲山上有許多稀有動植物,舉目可見百年老樹。澳門昆蟲學者於2017年在青洲山發現了新種螞蟻,將其命名為“澳門細蟻”,翌年又發現獨有昆蟲物種,命名為“澳門麥羅甲蟎”及“澳門青洲山大翼甲蟎”。因此,李業飛提出對“青洲社區都市規劃”要有新思維,應從保育青洲山角度做好世遺周邊規劃工作,包括加強環境保護、對天主教修道院的調查和維修、發掘埋藏幾百年的歷史寶物(如堡壘、碑石、舊碼頭遺址等),使得潛藏濃厚人文歷史旅遊資源的青洲山真正發揮其作用。

《煙雨青洲四百年》出版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青洲山的故事進入民眾的視野,該書被選入2020年內地出版的“澳門回歸20週年叢書”,內地讀者可閱讀到簡體字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與澳門基金會聯合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系列中,2023年新增了李業飛所著的《澳門青洲山》,該書是“青洲四百年”的簡化版。一本書數年間有了三個版本,足見社會對世遺保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期待澳門特區政府用好文遺資源,通過落實規劃,把青洲山打造成旅遊新景點,這也是舒緩遊客集中於中區“澳門歷史城區”的壓力。

《煙雨青洲四百年》李業飛 著 澳門日報出版社 2016年出版
《澳門青洲山》李業飛 著 澳門基金會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3年9月出版

歷史建築的文化解碼

2000年,澳門作家黃文輝就職於文化局,加入正準備申報澳門文物建築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團隊;他負責蒐集、整理相關文物資料,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任務”,因為,與歷史建築相關的中文資料有限,葡文的記錄也零星,且散見於各種專著里。黃文輝說:“我要做拼圖員,將分散零落的資料找出、梳理、考證,拼出每個文物景點的前世今生圖像。”這麼雜碎卻文史容量巨大,需要強大的腦力和體力來完成的工作,是真能磨煉人的意志力。

得益於五年文史知識的高密度擠壓,黃文輝如今談起澳門歷史建築、文化遺產,各種民俗故事,可謂如數家珍。2019年底花城出版社為他出版了《儂家正住蓮花地——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正是他五年拼圖員的成績展現,書中對澳門歷史城區的18座歷史建築、15處教堂寺廟及園林等景點進行文史資料的梳理和介紹,當中涉及的各種傳說,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以作家的筆調寫來,生動有趣,尤其能讀出作者縈繞於文物周遭的一股真摯情感:因著自己辛勞“拼圖”而認識眼前文物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即便訴說相關的故事,都讓他產生真切的珍惜之情,對小城這片土地有著濃濃的愛。

想要多加瞭解澳門世遺文史,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也特別想推薦給喜歡行走歷史城區的遊客,最好旅遊巴士上的導遊也好好地讀一讀,再不要對澳門文物順口胡扯不著調的故事。

不管是對青洲山的書寫,還是對歷史建築進行文化破譯,都從側面說明,澳門民眾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愛護世遺的文化價值。

澳門建築師呂澤強不時從專業角度,去剖析澳門的世遺建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於2020年底出版呂澤強《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作者通過講述十六項建築保護項目,探討20世紀澳葡政府時代對澳門建築百年的保護歷程,這對澳門特區政府完善世遺文物保育起到參考作用。2024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再出版其新著《游走澳門建築美學》,之所以“游走”,緣起於2018年CURB建築與城市規劃中心主辦“OHM澳門游屋記”,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的游屋記活動;所有建築物或文化遺產愛好者,均可免費參觀澳門50座有特色的建築物,聽取背後的故事。呂澤強參加了這項活動,促發他去挖掘更多澳門建築之美。他在書中對澳門歷史城區之外具有特色的33幢建築物進行介紹和建築分析,讓讀者重新發現散布在小城各處,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物所隱藏的美學。

《儂家正住蓮花地——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 黃文輝 著 花城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 呂澤強 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出版

李爾和李懿的小說世界

澳門的作家組織“澳門筆會”,創立於1987年,以凝聚寫作人的力量,交流創作,共探文學之路,加強與其他地區文學組織之間的聯繫為宗旨。在37年的歷程中,堅守初衷,團結作家、培育青年、搭建平台,讓澳門作家、澳門文學走得更遠,得到更多的認可。為了促進澳門文學的發展,澳門筆會與澳門基金會早於20世紀90年代聯合舉辦“澳門文學獎”,且隨著社會文化生態的劇變,逐步擴充“澳門文學獎”項目,成為最吸引本土文學愛好者的徵文比賽。30多年來,不少參賽者在一場又一場文學競賽的考驗中,不斷提升創作水平,並且成長為出色的作家。

對於有限的澳門文學市場來說,澳門的文學書籍出版量不算少。限於篇幅,我只介紹最新出版小說著作的兩位作家:李爾(本名鄧曉炯)和李懿。

李爾在第十三屆澳門中篇小說比賽中的獲獎作品叫《迷城咒》,故事的時代背景是鴉片戰爭年代,小說重構林則徐巡視澳門的歷史事件。作者創作的起源,是為了尋找“接待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葡方代表是誰”的答案,於是他依靠歷史資料構築出基本的史實,且於歷史情境中虛構了迷離的故事:一場生死與共的愛情以及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最終都逃不掉似無還有的宿命,尤其身為中葡混血兒的女主與傳統華人祖母間近乎相愛相殺的複雜情感。不同人物的情愫、各異的人生磨煉都引發讀者去想象19世紀的澳門人世間。2024年天津的百花文藝出版社邀約作者將故事擴充為長篇小說的容量,並出版了《迷城之咒》。

李懿是澳門年輕一代小說家。2023年遠景出版社出版其短篇小說集《扁平人》。她雖是“90後”作家,卻文筆成熟,對人生、對世界的觀察獨特且犀利。她在第十三屆澳門中篇小說比賽獲首獎的小說《上升的島嶼》,2024年由澳門基金會出版。這是我讀李懿的小說中最有生活氣息的一部作品。故事里那對夫妻,丈夫是公務員、妻子是文員,隨著他們出場的,是反叛的女兒、懦弱的老師、被害女子及她的妹妹、為生活所逼的“二奶”,每個人都有各自難以言語或不能言說的故事。這樣一群鮮活的人,撥開這座城市迷幻的煙霧,讓我們看到城市深處的真相。

不同年代的文學、同世代不同的創作走向,各有千秋,都是跟隨時代的步伐摸索向前。作為讀者,我們永遠期待各領風騷的精彩作品。

本文原刊於2024年12月第51期《書都 - 走讀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