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大三巴、威尼斯人那類遊客們耳熟能詳的熱門景點,九澳孤獨且神秘。尤其是聖母村,從地圖上來看,它幾乎是在澳門的最東端,遠離都市,為海與樹所包圍,平日罕有人煙,除七苦聖母小堂與從前的麻瘋院舍,以及通往海邊燈塔的林中小道外,沒有什麼別的東西。

1969年路環公路通車前,聖母村與外界只能通過水運聯繫,且交通工具多為小船。數十年過去了,柏油馬路早已鋪到了聖母村階梯入口處,然此地的冷清仍揮之不去。“九澳秘境”的稱謂,大約就是來源於這種與世隔絕的氛圍。這兩年,老房子翻新,從前的院舍塗上黃和紅的油漆,陽光下熠熠生輝,像五塊方方正正的西洋點心。其中一棟房屋還開設了一間小咖啡室——沒什麼人氣的地方,竟仍能使來訪者吃上一頓飽飯,也是奇妙。

於是,熱天午後,搭一輛空蕩蕩的巴士,從城市中心九曲十八彎地駛到山坡下,順著綠葉踩上台階,進展館看看畫展,再去咖啡室點一些葡國小食,就成了一種有趣的消遣了:要坐在簷廊露台上,眼睛定定看向外頭厚實的植被,或是再傷春悲秋些,瞭望一番屹立旁側的護養院。那棟建築高大、莊嚴、肅穆,很容易使桌上的對話轉向“生”與“死”這類莊重的主題。

吃飽喝足,就慢慢走去教堂。雖大門緊閉,其外觀之獨特,亦足以叫人駐足細看。七苦聖母小堂名中的“七苦”,指的是天主教聖母瑪利亞所經歷的七次苦難,分別為預言之苦、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散、耶穌受難、懷抱耶穌與埋葬耶穌。這教堂的建築設計,便直觀地將“七苦”顯現出來:帳篷一樣的造型,屋頂有八組斜樑,將教堂分隔成七個部分,所造就的視覺效果,可謂趣味十足。

十九世紀末,原先位於瘋堂斜巷的麻瘋病院,因種種原因,被遷往了偏遠的九澳,九澳麻瘋村就此誕生。1963年,意大利神父胡子義自薦前往麻瘋村照顧患者,便是在他的提議下,九澳麻瘋村去掉了“麻瘋”這個使人聞風喪膽的頭銜,改名為九澳聖母村。

1966年,羅馬天主教會向胡子義神父捐贈金錢,資助興建教堂。意大利建築商夏剛志被委託建起了七苦聖母小堂。而那著名的“愛都酒店”,其同樣聞名遐邇的外墻壁畫,同樣是由夏剛志設計的。聲色場所與神的殿堂,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聯繫在了一起,這應當也是澳門獨有的特色。

在六十年代輝煌無比、於七十年代謝幕的愛都酒店,終為時間的洪流所席捲,讓位給了澳門新中央圖書館。而守護聖母村多年的七苦聖母小堂,卻仍立於原處。縱使時過境遷,麻風病人們已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徘徊此處的,多是遊客與行人,教堂依舊不曾動搖。它成為恆久不變的景觀,是逝去時光的凝結物,也是此地揮之不去的孤寂感的化身。

當年,胡子義神父將麻瘋村改名為聖母村,又提議人們以兄弟姊妹相稱,而非麻瘋病人。正是這樣的舉動,極大程度地驅走了麻瘋病的陰霾;現在院舍已翻新,如前所述,被活化成旅人們青睞的休閒去處,此舉更是徹底驅散了疾病的幽魂,平息了過客們可怖的想像——有趣的是,這其中,卻出現了類似“忒修斯之船”那樣奇妙的悖論。

“忒修斯之船”所指的,是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的疑問。簡單來說,便是一艘被當成紀念碑的三十槳船,因不堪時間流逝,木身逐漸腐朽,人們便陸續為其修補、更換上新的木頭,直至最後,忒修斯之船的每一部分都被翻新。於是哲學家們詢問:此船是否仍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倘若不是,它又是從何時開始喪失這一身份的呢?

聖母村麻瘋病院舍關閉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現在,五棟房屋中,專有一間被劃分出來,裡面設有家具擺設,重現患者們的生活場景。翻閱相關資料可見,胡子義神父曾回憶:因病患者數量龐大,空間不足,人們只好將食物儲藏於床下,由此引來了老鼠。因染上麻瘋病,患者們失去感染部分的知覺,時常被老鼠啃咬而不知疼痛,對身上新添的傷口亦無從察覺。

如今,面對煥然一新的展館,縱使有文字資料輔助,雙眼又能窺見幾張鐵架床,訪客也難以將面前的景象,與當年的情形聯繫在一起。那麼,一棟外表和內裡都重新上了漆、不再有住客、不再有疾病、連雜草與蛛網也被清理乾淨的小平房,是否還是原來的麻瘋院院舍?倘若不是,它現在又成了一個什麼東西?

與忒修斯之船一樣,聖母村被解除了原本的職能,變成了紀念碑——唯已不存在的事物與人,才需要紀念碑。在澳門,在這樣一座霓虹燈光永不消逝的城市,於它土地與大海的邊界線上,寂靜竟得以留存,如同一層薄霧,籠罩著不再是村落的九澳聖母村。此地的歷史在此地安息。行走其中,便是向過去朝聖——如此看來,“秘境”一詞,對於九澳,便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然而人還是要回到人間。離開院舍,往東側邁步,斜向下的山坡上仍立著許多十字形墓碑,它們是患者逝世後的歸處,現今被藤蔓、野草和樹蔭遮蓋,只露出深灰色的輪廓線,如同路標,指引生者朝海邊燈塔的方向、向著更開闊的世界走去——

多麼奇妙啊!過去之於現在,不過數步之遙。疾病、悲天憫人的照護者、自然的強盛生命力——我們或可將這些皆拋在身後,或可把它們全部銘記於心,只需謹記一點:無論何種選擇,九澳都將長存。

九澳秘境

1885年竣工的九澳麻瘋院是專門收容女性麻瘋病患的院舍,1929年,澳葡政府擴建九澳麻瘋院,新院舍於1930年落成。1964年,九澳聖母村建成,由原九澳麻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是澳門僅存的、最後一所關閉的麻瘋病院遺址。隨着醫療技術進步,許多病患於80年代後逐漸康復;1992年,社會工作局新建九澳老人院,安置二十多名已痊癒的長者居住,舊平房院舍則空置。九澳村依山谷發展,是澳門少有的客家村落;麻瘋病院則在九澳山北麓的小台地上,昔日臨海,如今雖被工業地景包圍,卻依舊有與世無爭之感,有若秘境。

作者簡介

李懿,澳門筆會成員,《澳門日報》副刊專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扁平人》,作品散見於《澳門日報》、《香港文學》、《作品》、《廣州文藝》等文學刊物。

全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