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紀念李鵬翥文學獎",自二○一七年舉辦以來,迄今已屆五載。隨着參與者的努力,影響慢慢擴大,社會關注度也漸趨提升。有讚有彈,都是對澳門文學的關心和愛護。讚彈之間,有一些涉及這個獎項的設立是否具有必要性,作為舉辦單位澳門筆會的一個負責人,我覺得該當就此作出回應,以申悃誠。

或問:為什麽要設立"紀念李鵬翥文學獎"?

——老實說,這也是五年來一直縈繫於我們心頭的問題。二○一四年十月三十日,李鵬翥先生溘然辭世,我們都很悲痛,需要尋找一種方式寄託哀思。"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的設置,當然包含着濃重的"懷念"的情結和意味,但在舉辦的過程中,實踐經驗幫我們釐清了這個"獎"的概念,讓我們認識到設"獎"不是為紀念而紀念,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紀念、學習李鵬翥先生,實現精神層面、意識層面的引導和提升,其核心乃在澳門文學的總體發展定位和人文需求的作用,使澳門寫作人切實體會到自身修養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動文學進一步走向社會,走向人心,發揮其"文以化人"的作用。

或問:不是已經有"澳門文學獎"了嗎?澳門這樣小的地方,有必要設立第二個文學獎項嗎?

——回答這個問題,還得說說"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的特點,因為不同的特點或特色,往往是不同事物存在的前提。較諸"澳獎","李獎"突出的特點是規模小、體量小,它只選拔當屆前一年發表在《澳門日報》文學副刊和澳門筆會刊物《澳門筆匯》上的作品參評,不像"澳獎"鼓勵尚未發表的新作,其徵集範圍已由澳門擴展到全國乃至全球,成為一樁影響廣泛的盛事。然而"小"有小的好處,更集中,更實際,也更接地氣。"鏡海"版、"小說"版、《澳門筆匯》這些"李獎"聚焦的對象,正是李鵬翥先生生前長期墾殖、耕耘的文苑藝圃,如今已成為"澳門文學形象"初步成形的重要標誌,是不少澳門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獎"把李鵬翥等老一輩作家在人文精神制高點上的開拓和堅守,與年輕一代寫作人的努力和追求連接起來,形成一種不懈的持續發展的文學態勢。僅此而言,"李獎"的意義和作用已是顯而易見了。

或問:一般而言,獎項以個人名義命名,當事人應在相關領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可否就此作些介紹?

——"代表性"這個提法很到位。其實"李獎"的命名中,"李鵬翥"不只是一個人,他還代表着梁披雲、李成俊、陶里等一大批文壇俊傑,他們都是澳門現代文學的拓荒者、奠基者、建設者和領軍人物。"李鵬翥"的名字,呈現的是由其鮮明個性所體現的老一代文學人共同的、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創造,及其時時散發着飽含正能量的人文光彩。關於獎項命名代表性的追問和思考,讓"李獎"有了一種"本我"意識,希望由此實現澳門文學"自我"的需求,進而達到"超我"的目標。由此看來,參與"李獎"還是一個認識澳門現代文學發展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將發現澳門文學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內涵,並在精神積澱的基礎上,激發寫作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或問:"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的活動經費如何解決?

——在這裡,我們滿懷感紉地向大家報告:"李獎"舉辦的全部經費,皆由本澳知名人士何榮祥先生及李盧嘉瑩女士捐贈。從捐贈人的慷慨義舉,我們確乎看到了一種信任,一種要求,一種延續和光大李鵬翥等老一輩文學精神和使命的期待。它讓我們相信,在物慾喧囂、意義貶值、情感充斥"閃性"的當下,澳門文學葆有的那份回歸家園的寧靜和詩性空靈,還是有人認同、關切和支持的。這將成為一種動力,推助我們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並將其昇華為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關注。

澳門日報 | 鏡海 | 李觀鼎 | 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