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綠南灣滿港初升的新帆

——《南灣:澳門故事》譯後記

《南灣:澳門故事》是澳門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這本書最早是在一九七八年以葡文出版的,一九九七年再版過一次。踏入二十一世紀,大衛 · 布疏(David Brookshaw)將部分故事翻譯成英文出版。二○○三年,李長森、崔維孝也曾將這部小說翻譯成中文,由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出版。今年澳門文學節積極組織和支持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使這本書同時以完整的英文和中文譯本面世,紀念飛歷奇去世十周年。我有幸受邀參與這個別具意義的翻譯計劃,參考大衛 · 布疏的英譯本,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感謝澳門文學節給我機會為澳門文學貢獻一分力量。

本書共收錄飛歷奇六篇短篇小說,涵蓋了從晚清到二戰後這段時期,寫到土生葡人和華人生活上的辛酸,展現了昔日澳門甚至廣東地區的人文風景。

〈蜑家女阿珍〉講述身世悲慘的蜑家女阿珍和孤獨駐留異鄉的葡國船員之間的故事。過往很多作家對蜑家女進行過浮光掠影的描寫,他們的東方主義視覺和異國情調色彩往往將蜑家女塑造成水上妓女。飛歷奇對蜑家女的描寫則比較立體,嘗試探索蜑家女生活的艱辛和複雜,但是有時蜑家女對船員亦未免過於順從了。二人的女兒誕生,卻適逢戰爭結束,她在命運之舟上何去何從?

〈不期而遇〉的主人公是在葡國留學的澳門土生葡人男子,不難想像飛歷奇是從自己的留學經歷中取材。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異鄉過聖誕節,對故鄉澳門的思念令他倍感孤獨,這部分書寫極為真摯。他醉醺醺地坐火車和電車,偶遇一位年輕女子,心裡不斷美化這位女子,最終卻幻想破滅,象徵着主角作為一個土生葡人,卻難以在葡國找到歸屬感,並受到它的排拒,讀起來既幽默又唏噓。

〈釣魚奇遇記〉講述晚清時期葡國殖民貴族和朋友出海釣魚的故事。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在大宅舉辦文化活動,對葡國人和華人都非常友好。他在這次釣魚的旅程中救了一名墮海的華人男子,在海上大膽應對清兵的搜查。後者再次現身報恩時,他才知道這個人的身世和來歷。二人結拜成兄弟,一同尋歡作樂。我們當然可以把二人結拜看成飛歷奇的一種對葡國人和華人友愛共存的美好盼望,雖然現實未必如此簡單……

飛歷奇在〈車厘子茶〉中十分細緻地描寫了昔日福隆新街的盛況,以及在這片煙花之地上賣藝賣身的"琵琶仔"的生活。不過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從小玩到大的土生葡人男子。二人的出身、品性、工作、經歷都截然不同,但一直是好朋友,對澳門也有不同的感情。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熬過了戰爭年代,又分別闖蕩戰後的世界。"我"去了留學又回流澳門工作;馬利修則繼續冒險旅程,滿世界跑做生意,從澳門帶走唯一的溫情,便是當年讓他開苞的"琵琶仔"柔文……

〈金蝶〉完全是關於澳門和香港的土生葡人的故事。戰爭時期,香港淪陷,金蝶被日本人姦污,於是作為戰爭難民來到澳門。"我"與金蝶之間的感情,在澳門經歷短暫的浪漫便醜陋地終結了。戰後多年,二人在香港重遇,"我"已是巴西航空公司的高層,妻子已經去世,孩子不在身邊,也甚少回澳門;金蝶則嫁給了港英政府官員,拋棄了原生家庭和宗教,過着優渥的上層生活,長得完全像英國人的孩子卻是她心頭的煩惱。二人重遇時的對話,讓讀者一步步了解角色的過去。飛歷奇通過金蝶這個角色,探索澳門土生葡人身份認同方面的複雜性……

最後一個故事〈富豪復仇記〉則完全是關於華人的故事。如果說飛歷奇在其他故事中對華人的描寫比較平面和簡單化,這篇小說則充分表現了他對華人社會複雜性的了解,以及描寫人物心理的功力。這個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而戰爭尚未發生的廣州,沒落豪族的女兒寶音迫不得已嫁給暴發戶家庭的張少爺,趁張少爺在上海做生意,她在薄情寡義的戲子王生的身上尋找感情的寄託,並且深陷肉體和精神的墮落中而不能自拔。在上海做生意的經歷令張少爺脫胎換骨,從一個紈絝子弟變成精明能幹的商人。一直被蒙在鼓裡的張少爺發現姦情後,便一步步實施令人讀之打冷顫的復仇計劃……

澳門和香港都有過被"殖民"的記憶,這兩座城市的文學史都呈現雙語形態,而作家圈子根據書寫語言而形成。由於語言造成的隔閡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作家圈子之間缺乏互相了解。相比之下,澳門本地中葡文學互譯的現象比香港本地中英文學互譯的現象更加頻繁和精彩,我們不妨將這種城市之內,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稱為"內譯",而它的對項正好是"外譯",即我們通常理解的當代華文文學翻譯成其他語言的現象。如果我們了解"內譯"在澳門和香港的複雜性,就明白到其實"外譯"一詞在這兩個城市的語境下其實不甚準確。

經過十數年來對澳門和香港本地文學翻譯的思考,我越來越感覺到"內譯"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外譯",也很高興可以有機會付諸實踐。翻譯這本小說之時,正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翻譯這部小說集,總免不了要向人請教,於是我通過互聯網向許多澳門朋友請教關於澳門的歷史和文化,獲益良多。沒有他們的幫忙,這次翻譯是無法完成的,我在此向我的澳門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毫無疑問,翻譯這部小說加深了我對澳門土生葡人文化的認識,我也希望譯本可以令華文世界的讀者更加了解這座城市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喜怒哀樂。

澳門日報 | 鏡海 | 宋子江 |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