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绿南湾满港初升的新帆
——《南湾:澳门故事》译後记
《南湾:澳门故事》是澳门土生葡人作家飞歷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最早是在一九七八年以葡文出版的,一九九七年再版过一次。踏入二十一世纪,大卫 · 布疏(David Brookshaw)将部分故事翻译成英文出版。二○○三年,李长森、崔维孝也曾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由澳门土生教育协进会出版。今年澳门文学节积极组织和支持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使这本书同时以完整的英文和中文译本面世,纪念飞歷奇去世十周年。我有幸受邀参与这个别具意义的翻译计划,参考大卫 · 布疏的英译本,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感谢澳门文学节给我机会为澳门文学贡献一分力量。
本书共收录飞歷奇六篇短篇小说,涵盖了从晚清到二战後这段时期,写到土生葡人和华人生活上的辛酸,展现了昔日澳门甚至广东地区的人文风景。
〈蜑家女阿珍〉讲述身世悲惨的蜑家女阿珍和孤独驻留异乡的葡国船员之间的故事。过往很多作家对蜑家女进行过浮光掠影的描写,他们的东方主义视觉和异国情调色彩往往将蜑家女塑造成水上妓女。飞歷奇对蜑家女的描写则比较立体,尝试探索蜑家女生活的艰辛和复杂,但是有时蜑家女对船员亦未免过于顺从了。二人的女儿诞生,却适逢战争结束,她在命运之舟上何去何从?
〈不期而遇〉的主人公是在葡国留学的澳门土生葡人男子,不难想像飞歷奇是从自己的留学经歷中取材。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异乡过圣诞节,对故乡澳门的思念令他倍感孤独,这部分书写极为真挚。他醉醺醺地坐火车和电车,偶遇一位年轻女子,心裡不断美化这位女子,最终却幻想破灭,象徵着主角作为一个土生葡人,却难以在葡国找到归属感,并受到它的排拒,读起来既幽默又唏嘘。
〈钓鱼奇遇记〉讲述晚清时期葡国殖民贵族和朋友出海钓鱼的故事。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在大宅举办文化活动,对葡国人和华人都非常友好。他在这次钓鱼的旅程中救了一名堕海的华人男子,在海上大胆应对清兵的搜查。後者再次现身报恩时,他才知道这个人的身世和来歷。二人结拜成兄弟,一同寻欢作乐。我们当然可以把二人结拜看成飞歷奇的一种对葡国人和华人友爱共存的美好盼望,虽然现实未必如此简单……
飞歷奇在〈车厘子茶〉中十分细緻地描写了昔日福隆新街的盛况,以及在这片烟花之地上卖艺卖身的"琵琶仔"的生活。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土生葡人男子。二人的出身、品性、工作、经歷都截然不同,但一直是好朋友,对澳门也有不同的感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熬过了战争年代,又分别闯荡战後的世界。"我"去了留学又回流澳门工作;马利修则继续冒险旅程,满世界跑做生意,从澳门带走唯一的温情,便是当年让他开苞的"琵琶仔"柔文……
〈金蝶〉完全是关于澳门和香港的土生葡人的故事。战争时期,香港沦陷,金蝶被日本人姦污,于是作为战争难民来到澳门。"我"与金蝶之间的感情,在澳门经歷短暂的浪漫便醜陋地终结了。战後多年,二人在香港重遇,"我"已是巴西航空公司的高层,妻子已经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也甚少回澳门;金蝶则嫁给了港英政府官员,抛弃了原生家庭和宗教,过着优渥的上层生活,长得完全像英国人的孩子却是她心头的烦恼。二人重遇时的对话,让读者一步步了解角色的过去。飞歷奇通过金蝶这个角色,探索澳门土生葡人身份认同方面的复杂性……
最後一个故事〈富豪復仇记〉则完全是关于华人的故事。如果说飞歷奇在其他故事中对华人的描写比较平面和简单化,这篇小说则充分表现了他对华人社会复杂性的了解,以及描写人物心理的功力。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而战争尚未发生的广州,没落豪族的女儿宝音迫不得已嫁给暴发户家庭的张少爷,趁张少爷在上海做生意,她在薄情寡义的戏子王生的身上寻找感情的寄託,并且深陷肉体和精神的堕落中而不能自拔。在上海做生意的经歷令张少爷脱胎换骨,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精明能幹的商人。一直被蒙在鼓裡的张少爷发现姦情後,便一步步实施令人读之打冷颤的復仇计划……
澳门和香港都有过被"殖民"的记忆,这两座城市的文学史都呈现双语形态,而作家圈子根据书写语言而形成。由于语言造成的隔阂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作家圈子之间缺乏互相了解。相比之下,澳门本地中葡文学互译的现象比香港本地中英文学互译的现象更加频繁和精彩,我们不妨将这种城市之内,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称为"内译",而它的对项正好是"外译",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当代华文文学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现象。如果我们了解"内译"在澳门和香港的复杂性,就明白到其实"外译"一词在这两个城市的语境下其实不甚準确。
经过十数年来对澳门和香港本地文学翻译的思考,我越来越感觉到"内译"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外译",也很高兴可以有机会付诸实践。翻译这本小说之时,正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翻译这部小说集,总免不了要向人请教,于是我通过互联网向许多澳门朋友请教关于澳门的歷史和文化,获益良多。没有他们的帮忙,这次翻译是无法完成的,我在此向我的澳门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毫无疑问,翻译这部小说加深了我对澳门土生葡人文化的认识,我也希望译本可以令华文世界的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喜怒哀乐。
澳门日报 | 镜海 | 宋子江 |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