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獲邀出席由澳門研究中心主辦的「澳門文學研究」三十年研討會,會議間遇到不少文學研究者,如鄭煒明、張堂錡、姚風、余少君等前輩後進,殊為興奮。畢竟在今天還能提到文學,甚至還能細到關心文學研究已是非常難得了。

過去有不少人認為澳門並没有甚麼文學研究,即使勉強有亦没有甚麼人關心,更遑論引起其他地區的注意,其實不然,翻一翻資料,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有人在評論澳門的詩人,如一九三六年蔣錫金所寫的〈華鈴詩四種〉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或許有人以為這不過是孤例一宗,但筆者卻隨便都可以在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找到刊登於報紙上有關澳門文學的評論文章,如四十年代的〈地區是文學保衛戰的橋頭堡〉、五十年代的〈年輕人的詩〉、六十年代的〈我們的需要〉,以及七十年代的〈新詩的三角對比手法〉都是隨手掂來的例子,雖然我們過去一般會自謙澳門文學發軔於八十年代,而研究又出現於八十年代中後期,這在今天看來實在不實,而且隨着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增多,小型的座談或交流,如邀請饒芃子教授主持文學講座與香港作協,以及佛山作協交流等已時有出現,而在這十年間大型的有關澳門文學的研討亦非常多見,如一九九四年的「九四澳粵新詩研討會」、一九九七年的「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研討會」及一九九九年的「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及澳門作家作品研究研討會」等都是為學界所熟知的。

筆走至此,當然並不是單純炫耀本土文學研究的成功,但起碼不會像外間所說的落後於人。

華僑報 | 華座 | 別有天地 | 三十三 |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