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澳门以外的专家学者研究者,对推动澳门文学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也留下行文过于谨慎、言语过于客套的迹象。尖锐的、诚恳由衷的、具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建议少之又少。就算有,也泰半言不由衷,是一种站在"假以时日"的前瞻高度,友善地勉励人心、鼓舞士气、展望未来。这就很有顾甜品、点心而言硬菜、大菜的况味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闻诤言,众心徨然。瀰漫着友好气氛的问答,动辄"建构澳门文学文化地标"的宏论,恰似"惊涛拍岸"般拍击澳门文学爱好者和参与者,又像牧羊姑娘的皮鞭不断地敲打你和我。我愿冒昧撰文并请教致力推广澳门文化、推动澳门文学发展的热心人和践行者。
一、澳门文学的资源与想像空间
在中西文化视域下,并置察揽我国戏剧家汤显祖与西方剧作家及其作品,可以扩大视野、激活思维,也将为探寻澳门文学的文献资源,建构澳门文学的想像空间提供新内容、烛照新思路。
一九四六年,文史学家赵景深撰写《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提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一五五○至一六一六年,後者一五六四至一六一六年),二是同在戏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着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为我们平行比较两位中西文学巨匠,提供了宏观的脉络图景。
一九五九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
杜丽如何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乾脆利索地"论定"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茱丽叶不相上下。再次把中西戏剧领域成就卓然的两位大家及其剧本中的女主角推至读者眼底。一诗激起千层浪。戏剧爱好者、读者、研究者的情致因田汉诗作被高高吊起──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学、作家、作品,理所当然具备与西方文化文学对揖、互视、对话的资本和底气。
一九六四年,学者徐朔方发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後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七年,徐朔方多次从剧作家与中西歷史文化发展关系的角度切入,阐述汤显祖生活的明朝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莉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後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中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实属难能可贵。
当关乎汤显祖的学术成果不断湧现时,这位大剧作家与彼时南海渔村澳门的相遇,自然激起了包括澳门学人在内的研究者的关注。探讨澳门地域文化,阐述澳门文学,言说澳门文学资源,我们有理由把视线投映至汤显祖及其关联澳门的诗作。
一五九一年,汤显祖谪迁湛江徐闻,赴任途中曾绕道澳门,写下了摇曳着时代温情的若干诗篇。在《香岙逢贾胡》中,读到这样的文字: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汤氏笔下所描述的葡商贩运珠宝的情形,为读者揭开了番客头顶的神秘面纱。全诗简洁雅淡,浅白易懂,顺畅的节奏中洋溢着一股商业气息。也许看惯了宦海的险恶风浪,孤悬海表,每被誉为"仙山"、"蓬莱"的濠镜,一时未能在这位初来乍到的游人心裡掀起波澜。没有盈目的美辞艳语,也没有深层次价值判断,游玩既罢、视线收回、挥手一别、绝尘而去,华洋杂处的香岙给这位大作家留下的是一派忙碌的商业活动姿影。
澳门面积细小,没有可耕之地,居澳官民只能"以舶为田,凭风而耕",并凭藉自身地理优势,与各地商人合作发展海上贸易,澳门逐成为一个繁盛的贸易港。汤显祖下笔直抒"贾胡"碌碌于商业经营,短短一阕诗作,既是一段歷史的记载与录播,也是一个文学形象的塑造与亮相。某种意义上树起了一幅早期澳门的商贸面影,展露了一处储量丰富、可供深挖广掘的文学矿藏。统揽澳门当下情状──人均比例不低的文艺团体组织、作家诗人写作人;各类文艺出版物和学术刊物,文学社团和媒体平台,以及报纸杂志提供的发表渠道;各团体积极推动创作,培植文学创作生态,可见澳门的文化活动并不沉寂,澳门文学家底并不贫瘠。相反,现时澳门文学园地已然绿草如茵、枝叶繁茂,澳门的文学资源丰沛而殷实。
数百年来,中西文化在澳门汇聚交融,孕育出万千风情。这座南中国滨海城市,其文学想像空间深邃而悠远,其文化魅力丝毫不逊于周边城市。古典诗词中的澳门元素,集中体现在歷史事件、商贸活动、山川形胜、礼俗习尚中,时代性强,生活气息浓厚。吟咏澳门者,多来自官员、商贾、僧人、士绅、塾师等阶层。现时澳门写作人身份多元、年龄层次合理。他们以笔触勾连过去,以发展的眼光将澳门的人与事、歷史与记忆、城市发展与个性呈现等,置于歷史长河中做动态审视,体现了成熟稳健的创作意识和文学自觉。
回望澳门文学的歷史资源,如贾梅士在白鸽巢公园的写作活动,汤显祖《牡丹亭》与澳门之关系,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土生葡人文化、多元语言环境连同回归祖国的歷史经验,都是丰富的创作素材。澳门特殊的空间与多元社区的共生共存,也是独特的创作题材。澳门文学的资源与想像空间,根植于中西文化交汇的歷史座标与当代语境。从贾梅士与汤显祖的跨时空对话,到本土文艺社团的蓬勃生长,再到具潜质写作人的相继冒起,澳门文学既承载多元文明互融的基因,又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展露鲜明个性。
探究澳门文学资源的独特性,离不开在时空对话中齐观贾梅士与汤显祖的文化象徵意义。作为葡国伟大诗人,贾梅士曾在澳门居停,其具有史诗意义的《葡国魂》中对东方的想像,与汤显祖途经澳门写下的《香岙逢贾胡》,构成了中西文学在澳门的"互文现场",为澳门文学提供了双重精神脐带的跨时空文化遭遇。贾氏笔下的"东方探险"与汤氏眼中的"贾胡形象",燃亮了澳门文学中他者凝视与自我建构的灵光,充满了东方与西方的叙事对位意味。澳门近五百年歷史所形成的华洋共处的和谐空间,孕育了交融性的文化自觉。多元文化投映到语言、族群与空间的文学之矿并折射出色彩斑斓的光谱。语言层面的"三文四语"(中文、英文、葡文;普通话、粤语、葡语、英语)生态催生了独特的语言复调书写的文学表达。从族群身份看,由本地纯血统华人到土生葡人到东南亚归侨再到内地新移民,澳门的族群构成如同文化调色板。土生文学对澳门式华人文化如饮食、节庆的书写,不仅是对本土经验的阐解,更触及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的命题;归侨和新移民作家,则以"他者视角"重构澳门。面积狭小的澳门半岛,疊合了观音堂的香火、葡式碎石路的纹理、现代博彩场的金"璧"辉煌,形成逼仄压缩的时空共同体。这种微型城市诗学,其文学空间叙事资源极为多元新颖。
澳门的文学想像空间,存在于边界地带拓展文学纵深的可能。澳门文学之"小"恰恰反衬其"大"──微型城市的多元共生经验,本质上是全球化的微缩样本。作为葡语国家的中国视窗,澳门文学可承担传译者角色。如将《红楼梦》中的家族伦理通过土生葡人家庭结构重新演绎,或用葡式抒情传统改写岭南民间传说。如此,在"小文学"中开启"大文学"、"新文学"的美学追求,势必为创作注入新的书写阐释维度,有望开闢一方崭新文学天地。
二、澳门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
那些笑对不堪际遇,不向困难低头,并最终取得非凡成就的学人、作家、研究者,书写了"悬崖噼开金光道,陋室可出好文章"的传奇,值得礼赞。澳门文学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徵,流动性和漂泊性尤其显豁。流动,是因为文人雅士东来西往,留下笔墨华章;漂泊,则是因为纵使长年居住澳门者,亦常怀旅居、过客心态。无论华人夷人,时有无根之漂的感喟、说不盡的乡愁。建构性是澳门文学的又一特徵。长期以来,澳门文学辨识度不高,"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提出、塑造与推动,便带有浓郁的建构性意义。经由写作人、评论人和热心人的共同努力,澳门文学从港澳文学的概念中独立出来,成为自带光泽与特色的区域文学一员。
研读澳门文学的前世今生,字裡行间氤氲着一种生于裂缝、穿行绝壁的酸楚味。反讽的是,澳门文学的魅力,恰恰体现在它诞生于文明碰撞的裂缝处──既非纯粹的东方也非纯粹的西方,既承载外族据居的记忆,又紮根中华文化土壤。这种"中间性"和"中间物"不是缺陷,而是创作优势所在。恰似涧底青松,郁郁挺拔;又如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裂缝处生长的文学生命力和勃发力造就无限可能。当全球文学面临创作同质化危机时,澳门文学以中西文化交融姿态,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叙事可能。在贾梅士的史诗传统与汤显祖的戏曲美学之间,在云吞麵的传统口味与马介休的新式味蕾体验之间,澳门作家奋力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其价值,既体现于翏力力建构澳门文学形象,更在于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虽然微小但却完整的文学样本,导出不无启迪意义的讯号──真正的文化自信,就藏在敢于直面自身复杂性、并将其转化为文学表达的勇气之中。我们无妨自信地说,汤显祖贬谪岭南写下《香岙逢贾胡》,描绘了澳门风情;贾梅士在白鸽巢留下长诗《葡国魂》,都进一步丰富了澳门文学的内涵,厚实了澳门的文学库存。
正如研究澳门歷史文化,不仅要放在香山、岭南的背景下进行,更要放在中国、世界的视野中展开。探讨澳门文学及其当代创作意义,须挣脱本土主义思想的束缚,应遵循并强化大文学观主导下的文学研究意识,讲究全球视野,容纳本土情怀。细而言之,现阶段应先将澳门文学置放在粤港澳文化生态和文学书写的宽宏视野中观照,辨析其固有价值和意义。
从粤港澳文化生态角度看,要明确三地文化生态特点如广东的岭南文化、香港的中西文化混杂,加上澳门的受葡萄牙文化影响,三者疊加成独树一帜的大湾区文化。澳门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中西文化交汇,如贾梅士作为葡萄牙诗人在澳门的经歷,汤显祖与澳门的文化关联,合成澳门文学资源。对澳门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的考察可伸延至:一、文化共融的构建。作为大湾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文学如何体现自身独特性,同时与粤港两地互动;二、跨文化书写。澳门的多语种写作、多元文化题材如何为大湾区文学提供新视角;三、歷史与现代的驳接。文本中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区和宗教建筑的呈现,如何反映时代变迁;以及澳门文学在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中,如何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凝聚力。此外,由于涉及小城叙事、文化自觉和主动参与区域文化建设,还要结合文学社团运作、文学刊物表现,阐述澳门文学的有序运转和组织推动。
无论贾梅士还是汤显祖,都是所在国的文坛巨匠、文化巨人,重要的歷史文化符号。他们连同不朽巨製,出于澳门文学园地,有力地佐证了澳门文学的跨文化特质和深厚积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文学可以作为连接内地与葡语国家的桥樑,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丰富大湾区的文学多样性,赋能大湾区文化互动与发展。概而言之,欲揭示澳门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应结合文化基因、歷史记忆,以及澳门文学对建构大湾区文学的贡献等多重维度的体察。
其一、多元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作为粤港澳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样本,澳门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首先体现在独特的多元文化基因。异于广东的岭南文化母体性与香港的殖民经验,澳门自十六世纪起便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阿婆井、妈阁庙等空间符号在文学中得到反覆书写。华洋共处的歷史现场,使澳门文学天然携带跨文化笔法──并非简单的中西合璧,而是在方言如粤语、土生葡语;宗教如佛教、天主教;日常生活如羊腩煲与咖喱鸡的交织中,构建独特的文化表述系统。
其二、歷史记忆与当代性的互文。澳门文学创作维系着中西交通史中的文化节点,其意义之一在于介入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启动歷史资源以回应现实议题:汤显祖《牡丹亭》与澳门的关联;贾梅士《葡国魂》中对东方的想像,成为回溯澳门文学歷史时,中西互相打量、作揖的文学视角支点。澳门被塑造成人类文明互鉴的歷史剧场,大湾区的文化叙事由此超越地域局限,接驳海上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史脉络。在城市空间的文学重构方面,澳门逼仄的地理空间在文学中常被转化为多种族多文化和谐相处的博物馆、文明实验田。通过描写旧城区街巷如龙嵩街、雀仔园的变迁,中西建筑的并置如牌坊与哪吒庙相邻,将澳门的城市肌理转化为大湾区高密度文化共生共存的隐喻,呼应了城市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空间如何存续的全球议题。
其三、粤港澳文学书写的异度空间,在互动中拓展文学边界。作为中介性文学场域,澳门文学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推动粤港澳文学从地理毗邻相连走向精神互联互通。在题材互补与身份共振方面,三地文学各有侧重。广东侧重乡土与改革叙事,香港侧重都市与身份焦虑,而澳门文学聚焦微型社会的生存诗学如狭小空间中的人际密度、多元文化的日常融合,恰好填补了湾区文学中"微观文化共同体"的书写空白。在葡语国家与汉语文学的联动方面,澳门作为平台桥樑,其创作具备双语解码功能。如通过翻译土生葡人文学、推介葡语文学经典到中国,或向葡语国家输出具澳门视角的中国故事。澳门文学成为大湾区连接全球华语文学与葡语文学的节点,既向内凝聚中华文化一体性,又对外展现中国文化包容性。既书写澳门本土独特经验,又为湾区乃至全球多元文化共存提供创作参照。
结 语
葡人踞居歷史、岭南文化传统、粤语方言书写、民间信俗文化,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构成了澳门文学的基座底色。在建设人文湾区的背景下,澳门文学理应成为区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点。澳门文学既是学术研究的文化标本,也是大湾区文化认同战略的活性因子。其价值在于保存歷史记忆,在于以文为媒,构建兼具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文化叙事,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可信可靠经验。在澳门文学日渐走向自觉之际,形塑澳门文学的歷史资源与想像空间、彰显澳门文学内蕴,以及揭示澳门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是一种必要行为。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刘景松
澳门日报 | 莲花广场 |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