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学界是最早系统地在中国内地译介和出版葡语文学专着的推手,在对外,尤其是向葡语地区传播中国文学方面不遗馀力,积极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如上世纪80年代在澳门和葡语区的“艾青热”;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聊斋志异》在巴西的翻译出版;近年来的澳门国际文学节,请来了余华、苏童、王安忆以及内地的青年作家,和葡语国家的着名作家同台对话,把中国当代文学翻译成葡语出版;在葡萄牙里斯本组织过中葡诗会,以及邀请瑞典着名汉学家马悦然来澳门分享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真知灼见。马教授当时认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认知度仍较低,乃因高素质翻译人才不足,难以在世界舞台完整呈现中国文学的魅力,建议在港澳或内地汇集着名翻译家,多与中国作家交流,加强与重视有关文学翻译工作。澳门有着出版便捷、独立出版盛行、文化传播面涵盖港台、大湾区以及葡语国家之便,加上澳门在歷史上一直处于文化交融地带,文学翻译亦是港澳的文化工作重点之一,希望日後可以多发挥澳门的平台优势,促进对外交流和文明互鉴,提升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效能。
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我在澳门从事文化工作超过16年,曾策划、主编、编辑过百本书刊,包括澳门的年度文学作品选、新世纪以来的澳门戏剧作品选、中葡文学译丛、《中西诗刊》杂志等,也策划过多次澳门文学在美国着名文学杂志和文学网站的集体亮相,以及参与多个国际书展的工作。我们深知澳门文学作为区域文学,在国际文学之林中,也许只是小花小草,但澳门文学这株奇花异草的独特存在,正展示了中国文学的生机、多元和博大。
作为一名诗人、作家,我从事文学创作也超过20载,对文学孜孜以求,始终认为文学是个人的志业,除了技艺的精进,还要耐得住寂寞。但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和分众化的时代,澳门作家也不能守株待兔、坐井观天,而是要抓住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提升澳门文学的能见度,跟上中国文学的发展步伐。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週年。过去25年,我亲身感受到中国作协、诸多文学前辈和同辈的关怀和鼓励,给我很多机会和扶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相信在座很多青年作家,尤其是港澳台作家,也和我一样,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在华文文学中的位置,寻找安身立命的文化定位,希望在文学之路上认清目标前进。
当年诗刊社给予我机会参加青春诗会,《澳门日报》的廖子馨总编让我写点文章分享,鼓励更多澳门作家走出去。我在文中引了一句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此,我再次感谢这次青创会主办方对港澳台青年作家的关怀,也衷心希望各位朋友能给予港澳台作家更多进入内地发表和交流的机会,以瞭解彼此,见贤思齐,打开思路。
为了参加这次青创会,我不得不错过了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澳的活动。我特别喜欢看奥运的乒乓球项目,中国队、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的乒乓球运动员同场竞技,为“国球”技艺的更上一层楼而努力。国乒运动员谈到未来的寄语,都是“顶峰相见”“相信自己,不止于此”,我也祝愿各位不论是中国内地还是港澳台的青年作家,在未来的创作路上,能走得更高更远,一起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共生努力。
于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闭幕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