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界是最早系統地在中國內地譯介和出版葡語文學專著的推手,在對外,尤其是向葡語地區傳播中國文學方面不遺餘力,積極擔當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角色。如上世紀80年代在澳門和葡語區的“艾青熱”;中國古典文學如《詩經》《聊齋志異》在巴西的翻譯出版;近年來的澳門國際文學節,請來了余華、蘇童、王安憶以及內地的青年作家,和葡語國家的著名作家同台對話,把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成葡語出版;在葡萄牙里斯本組織過中葡詩會,以及邀請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來澳門分享他對“中國當代文學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真知灼見。馬教授當時認為,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認知度仍較低,乃因高素質翻譯人才不足,難以在世界舞台完整呈現中國文學的魅力,建議在港澳或內地匯集著名翻譯家,多與中國作家交流,加強與重視有關文學翻譯工作。澳門有著出版便捷、獨立出版盛行、文化傳播面涵蓋港台、大灣區以及葡語國家之便,加上澳門在歷史上一直處於文化交融地帶,文學翻譯亦是港澳的文化工作重點之一,希望日後可以多發揮澳門的平台優勢,促進對外交流和文明互鑒,提升中國文學國際傳播效能。

作為一位文化工作者,我在澳門從事文化工作超過16年,曾策劃、主編、編輯過百本書刊,包括澳門的年度文學作品選、新世紀以來的澳門戲劇作品選、中葡文學譯叢、《中西詩刊》雜誌等,也策劃過多次澳門文學在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和文學網站的集體亮相,以及參與多個國際書展的工作。我們深知澳門文學作為區域文學,在國際文學之林中,也許只是小花小草,但澳門文學這株奇花異草的獨特存在,正展示了中國文學的生機、多元和博大。

作為一名詩人、作家,我從事文學創作也超過20載,對文學孜孜以求,始終認為文學是個人的志業,除了技藝的精進,還要耐得住寂寞。但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和分眾化的時代,澳門作家也不能守株待兔、坐井觀天,而是要抓住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提升澳門文學的能見度,跟上中國文學的發展步伐。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過去25年,我親身感受到中國作協、諸多文學前輩和同輩的關懷和鼓勵,給我很多機會和扶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相信在座很多青年作家,尤其是港澳台作家,也和我一樣,不斷思考自己的作品在華文文學中的位置,尋找安身立命的文化定位,希望在文學之路上認清目標前進。

當年詩刊社給予我機會參加青春詩會,《澳門日報》的廖子馨總編讓我寫點文章分享,鼓勵更多澳門作家走出去。我在文中引了一句非洲諺語:“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在此,我再次感謝這次青創會主辦方對港澳台青年作家的關懷,也衷心希望各位朋友能給予港澳台作家更多進入內地發表和交流的機會,以瞭解彼此,見賢思齊,打開思路。

為了參加這次青創會,我不得不錯過了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澳的活動。我特別喜歡看奧運的乒乓球項目,中國隊、中國香港、中國台北的乒乓球運動員同場競技,為“國球”技藝的更上一層樓而努力。國乒運動員談到未來的寄語,都是“頂峰相見”“相信自己,不止於此”,我也祝願各位不論是中國內地還是港澳台的青年作家,在未來的創作路上,能走得更高更遠,一起為中國文學的繁榮共生努力。

於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閉幕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