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海洋中,诗歌作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浓缩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持续触动着读者的心灵。青年诗人贺绫声的诗作在澳门诗坛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语境和深刻的隐喻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关系,呼唤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与关怀。他的诗作不仅深深植根于澳门这一方文化沃土,更以其普遍的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一、意象的力量:人类与大自然共存隐喻
贺绫声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在《木棉花》一诗中,诗人用木棉花的绽放与凋零,象徵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在枝头绽放的木棉花/如同火焰般燃烧/注定短暂。"这种自然现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更隐喻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在澳门这座充满歷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这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尤触动人心。
在《天空之泪》一诗中,诗人这样述说:"云飘着许多个世界/纯白如初生婴儿/只有枯枝/和盘旋的尘埃/才看见它们是死者//每次它们想家/才骑着雨回来/但却被我们用伞/拒之千里"。诗人通过云与雨的形象,刻划了自然的循环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抗拒。云带着纯白的世界漂浮,而当它们降雨时,似乎在寻求归宿,却被人类用伞拒之门外。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更隐喻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
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素材,需要有诗意的慧眼。正如诗人西格丽德 · 恩格斯特伦所言:"诗歌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捕捉到瞬间的美丽,并将其永恆化"。贺绫声的诗作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捕捉,唤醒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在《木棉花》一诗,描绘了木棉花的生命过程,从绽放到凋零,象徵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红色的花瓣犹如献给时间的祭品,而风的吹过则带来了死亡的阴影。然而,木棉花依然勇敢地绽放,用盡美丽和勇气迎接生命的每一刻。诗人真正地做到"捕捉到诗意的瞬间的美丽,并将其永恆化",诗歌这样描述:"她不曾畏惧/用盡所有的美丽和勇气/奔向大地//花开花落之间/联系得如此奇妙/彷彿没有悲情/也没有快乐"。可见,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喻了生命的坚韧与短暂。
意象具有强大的力量。意象是一种心理练习,利用读者想像力来影响情感和心理状态。通过创造性地想像积极的场景或经歷,从而激发积极情绪,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反应。无疑,诗人在《鱼说》一诗中,诗人通过鱼与人之间的对话,让意象发挥了力量,从而加深探讨了孤独与命运的主题。试看诗作这样叙述:"你说水是透明的/我却说命运如水//反正都是孤独的味道//没有体温/造不成完整的梦"。现实生活中,鱼在水中,人与鱼隔着玻璃相望,彼此的存在看似接近却无法真正触及。而诗人通过创作,由鱼说水是透明的,而人则感嘆命运如水,彼此都是孤独的。鱼的生活在水中漂浮,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徘徊,都是对未知岁月的游走。诗作末尾这样昇华主题:"你摆尾/游来游去/一如未知的岁月//我的生活/比你更冷"。这样巧妙地让意象发挥力量,将人类与大自然万物进行了对话,将一些生活中不易解释而似懂非懂的话题进行隐喻,由读者去解读、联想,最终让诗歌的意涵得以多元化。这种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观照,对于人与大自然共存的哲理,由诗歌去表述,由读者去深层次诠释。
二、从象徵到现实:诗是万物的眼睛
在现代诗歌的发展中,象徵与现实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贺绫声的诗歌作品,便是这种交融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象徵的层面,更深入到现实的细节之中,通过象徵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中国着名诗人兼评论家余光中曾经指出:"诗歌是用来描绘灵魂的风景的。"这句话在贺绫声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贺绫声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万物的敏锐观察与描绘,展现了"诗是万物的眼"的理念。《天空之泪》中的"云飘着许多个世界/纯白如初生婴儿",展现了诗人通过诗歌窥探自然奥秘的能力。在《盲》一诗中,盲人剪下蝙蝠去修补光明的缺口,这一意象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这一创作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诗人威廉 · 卡洛斯 · 威廉斯的观点:"没有任何想像力的生活是乏味和无意义的"。贺绫声的诗作,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和色彩,展示了诗歌作万物之眼的独特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丽,更揭示了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复杂性。
以《天空之泪》例,诗中的云朵被描绘成"纯白如初生婴儿",这种纯净与无瑕的比喻令人联想到新生的希望和开始,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无辜与脆弱。诗中的云朵"每次想家才骑着雨回来",这种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的描写,使其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元素,而是有着家庭和归属感的生命体。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自然现象的美丽,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归属和家的深层思考。而在《盲》这首诗中,盲人的行——"剪下山洞的蝙蝠/去修补光明的缺口"——不仅是对现实的深刻批评,也体现了对光明的无盡渴望。这裏的盲人虽然看不见光明,但他的行动却试图超越生理的限制,寻求心灵的光明。这种对光明的追求和盲人的行,象徵着人类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此我们》这首诗通过战争的背景,探讨了人类命运的沉重话题。诗中描述的"整夜路过的头颅/像被咒语变成落地子弹",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力感和悲剧。通过强烈的视觉影像,贺绫声挑战了读者的情感和道德观,使人不得不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正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所言,"诗歌不仅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更是一种情感的组织"。贺绫声的诗作正是如此,通过有组织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不仅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动,还能通过这些情感进行深刻的反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曾指出,"诗人是能够在万物中发现诗意的观察者"。贺绫声的诗作无疑体现了这一点,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细緻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美丽。这种能力不仅让他的作品充满魅力,也使得他的诗作成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可以说,贺绫声的诗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希望、悲伤与欢乐。他的诗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探索。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日常生活遮蔽的真实与美丽,理解到诗歌作万物之眼的独特价值。这种通过诗歌连接现实与象徵的能力,正是贺绫声作品中最动人和值得称赞的特质。
在贺绫声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象徵与现实的完美交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緻观察,抽象的象徵意象,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构建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诗歌世界。这种诗歌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探索。这种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美学价值,更在于其对人心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三、情感的感召力:以诗唤醒人的爱心
通读贺绫声的多组诗歌作品,发现其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敏锐洞察,也表达了对和平、爱与理解的深切渴望。他的诗歌,如中国诗评家夏志清所言,"真正的诗,是能够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的。"这种情感的感召力,是贺绫声诗歌的核心魅力之一,也是其作品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界限,触动读者心灵的原因。
譬如,《盲》这首诗,诗人以盲人和光明象徵,探讨了知觉与理解的界限。诗中写道:"关于光明/盲的商品/瞎子无从知道天堂的色/无从知道月光如何落入湖面。"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盲人对光明的无法触及,也象徵着人们对于未知和不可见事物的渴望和无力感。通过这种强烈的象徵,贺绫声触动了读者对于人类局限性的思考,以及对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的同情。《八月有雨》则展示了另一种情感的感召力。诗中说:"八月有雨/覆盖沉默的/是你前生剩馀的泪。"这裏,雨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对过去情感的象徵,暗示了时间对情感的深远影响。诗人通过对雨的描绘,引发读者对过去、记忆以及未曾言说的情感的反思。在《鱼说》中,贺绫声通过鱼的视角探讨了孤独和命运的主题:"你说水是透明的/我却说命运如水//反正都是孤独的味道。"这种从一个非人类的视角出发的叙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多样性,也加深了对孤独这一普遍人类经验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存在状态的深刻感悟。
贺绫声诗集《如果爱情像诗般阅读》
贺绫声的诗歌,情感的感召力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深度反思。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诗歌的力量唤醒人们的爱心和对和平的追求。其诗作不仅关注自然,还深切关怀人类的情感与社会现实。在《从此我们》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苦难,呼唤对和平与爱的渴望:"无数座墓碑/朝向信仰的草地欣欣向荣/何所有鲜花都与烽火结盟"?这种对人类苦难的深刻描绘,旨在唤醒人们对和平以及爱的重视。
正如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所言:"诗歌的使命不仅在于美的表达,更在于触动人心"。贺绫声的诗作,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事物的深入描写和象徵意义的挖掘,他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自我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是诗歌在人类社会中,完美诠释了人间的爱。
贺绫声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隐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关系,赋予万物以新的眼光,并唤醒了人们对爱与和平的渴望。读其诗,窥见诗歌如何成现实与象徵之间的桥樑,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更感受到那些深藏于事物背後的情感与思想。在澳门诗坛,这种以自然镜、以人性笔的创作风格,赋予了澳门诗歌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赵国宏 - 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澳门日报 | 镜海 | 我读澳门文学 | 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