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我们记得的是什么?

復常之後,世界看来回復正常,我们的生活也重回正轨。关于疫情的记忆渐渐远去,一切彷彿从未发生。但是,这场瘟疫与当时的防控措施对社会的冲击其实造成了内伤;它表面无碍,但却不易復元。

3年疫情,澳门经济受重创,不少澳门人与境外至亲隔绝,疫情时及疫後的自杀数字都高企,而前年年底突然取消防控措施导致的死亡病例更是难以估算;以上种种,都是这个小城的内伤。如今,澳门媒体已很少深入探究疫情遗留下来的问题,但幸好仍有本地作家留下文字创作。李宇樑的《半张脸》是第13 届澳门文学奖中篇小说组优秀奖得主,是难能可贵的疫情文学。

李宇樑既是小说作家,也是资深剧场导演及编剧。善于观察社会的他一直孜孜不倦书写各种各样的澳门故事。几年前,他的剧作《完蛋的bug》以警察、黑工及社运青年等几个背景各异的人物交织出澳门百态,《狼狈行动》中则有买不起楼的年轻人企图绑架地产商。他的作品常常有生动的社会群象,《半张脸》就着力写出疫情下的澳门众生相。

悬疑元素:密切接触者

小说巧妙地利用「密切接触者」作为剧情主线。在政府卫生部门工作的主角林思雨加入了临时成立的传染病控制中心,负责追踪新冠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当他们的生活轨迹曝光,一些不见得光的关系就无所遁形,而林思雨亦意外地进入了他人的私生活,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惊人秘密——闺密对她背叛,丈夫对她不忠,好友伴侣出轨,旧友被前夫威胁与性侵……

虽然小说没明说故事发生在澳门,而是以M城代替,但林思雨在追踪过程中轻易遇到熟人,这看来是戏剧性的巧合,但正正是澳门实况——在这小城,人际关系异常密切,无论去街市买菜或去看医生,都很易碰到认识的人;当澳门人结友新相识,亦往往很快发现大家有共同朋友。

追踪感染者的生活这个戏剧元素有双重趣味。在现实中,这是疫情3 年的集体记忆。当时官方公布感染者的生活足迹有齐时间人物地点,这为疫情下异常苦闷的澳门人提供八卦话题。例如当时有一对年轻人染疫,男方表示某时段「与女友外出」,女方却表示同一时段「与朋友出外」,後者没承认前者是情人,这引起网友热论两人的微妙关系。可以用放大镜细看他人的私生活,为不少人带来偷窥的快感,也有人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评别人的起居饮食与出行。

另外,这戏剧元素亦带来了悬疑效果——某人为何是某人的密切接触者?当他们的关系被揭破,小说主题亦被点出——我们在那个非常时期,看到人心与人性的常态。得知丈夫的谎言之後,林思雨感嘆「原来即使在没戴口罩的年代,自己也未能看得清人的真面目」(页236)。当人人的脸庞被遮了一半,人的真面目反而一一显现,社会及制度的问题也浮上水面。

表面上平静安逸的生活其实本来就暗潮汹湧,只是一切未被揭破——小说的这一笔很适用于一向被认为是和谐小城的澳门。林思雨本来有洁癖,为人循规蹈矩,生活也似乎美满,她是某种澳门人的典型。但是,上天偏偏逼她亲自去揭穿她身边一直隐藏着的不堪与醜陋。作者提醒我们:别被表象蒙骗,睁开眼看清这个世界吧。

後设结构:谁正在书写

《半张脸》主线是几段亲密关系的崩塌,同时亦旁及疫情下的社会百态:一个暂停上班的中年女人,在朋友家中打了足足14天麻将,将病毒传了开去;一个有耍太极习惯的风湿患者往离岛山上运动,遇到记者追访,被质疑为何不留家抗疫,指摘她「害人害己」;巴士上,有乘客除下口罩向司机方向打喷嚏,吓得司机顿时失控,酿成交通意外;赌厅生意一落千丈,有疊码仔陷入经济困境,以武力威迫前妻借钱;一间老店的好心老闆想让员工继续有收入,疫情下继续开业,却因为有感染者前来光顾而上了新闻,受千夫所指,店舖最後结业,老闆也走上绝路。

此外,小说还写到网友的不理性反应、排队买口罩引起的纠纷与骂战,以及有人把病毒从大陆带到澳门而令一群人染疫等等。这些大小事,都反映着澳门的不同面貌,包括社会风气、公民素质、经济结构及政策问题等等。

小说还有个颇具野心的「後设小说」格局:被公事私事困扰的林思雨正在写一部小说,主角王成明是个创作人,他正在一间高级酒店向投资者讲故事大纲,希望得到开拍电影的资金;而他构思的其中一个大纲,正是林思雨的故事。究竟,是林思雨正在创作,还是她本身是别人笔下的虚构人物?

这手法令整部小说疑幻疑真,真伪难辨,并提出问题——我们是在书写,还是被书写?这不止关于创作,还有更大格局的思考:在歷史大势与政经大环境中,我们是否只是在他人编写好的剧本中演出?人有自主性吗?可以改写歷史吗?这一笔,令我想起多年前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的结尾——本来是小说人物的苏菲想冲出被书写的命运,竭力挣脱自己在虚构世界中的被动状态,企图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本土书写:机遇与困境

「这小城的人没有触感神经,对任何事情都无关痛痒、不在乎黑白真相,这注定了报业的无可为。这城市只活赌业。」在前作《血色迷宫》中,李宇樑尖锐地写出他对澳门的看法。他的作品,无论是写实还是荒诞、是惹笑还是血腥、是关于当下社会还是歷史旧事,统统是少有人书写的澳门故事。作为疫情文学,他以《半张脸》再次写出了澳门的特殊面貌,并提供一种有异于主流的论述。

澳门地小,却有着独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过去20 多年急剧的社会变化,亦为创作人提供很多素材。但很可惜,最近频频传来戏剧作品中止演出的消息:以变装皇后的元素去反思美感标準的《造美之城》公演一天之後被文化局喊停;探讨自杀问题的《我们一如既往的那天早上》在官方关注及社会压力下取消演出;关注劳工议题的《劳动的人》原本获选为艺术节节目,但後来亦被官方抽起。

过去10多年,无论是电影、小说、绘画或剧场创作人,都交出书写本土的出色作品。部分作品除了在本地受注目,亦在外面得到肯定,例如霍凯盛的画作在意大利得到国际殊荣,电影《海鸥来过的房间》在香港获奖。《半张脸》这部疫情文学再次证明了澳门作品的价值,它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好的发展空间。

香港明报 | 世纪 | 两岸 |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