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哪一年,有天忽然收到消息说陶里先生要移民外国,我颇感愕然,因为从没听他说过。可能太过仓促吧,印象中也没有好好的饯别。记得听到消息时,我愕然之馀,随後想到的问题便是︰诗社日後怎么办?

诗社,即"五月诗社",是陶里、胡晓风、汪浩瀚、江思扬、黄晓峰等一班前辈创办的。诗社酝酿于一九八五年,正式登记做社团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因之名"五月";同年出版仝人诗集《五月诗侣》,翌年《澳门现代诗刊》创刊。从创刊号陶里先生写的〈五月诗社的成立和发展〉来看,前辈们对澳门诗歌发展可谓苦心孤诣、理想远大︰"诗社理监事的共同愿望首先是培养出澳门诗坛的新一代,其次是把澳门的诗创作繁荣起来并把她送出澳门,提高澳门文学的国际地位。"澳门现代诗歌的成就如何,文学史各有评说,但诗社前辈关顾新人,却是每一位亲歷者都感受到的。陶里先生编《五月诗侣》,把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懿灵放首位作重点推介,自己压阵放最後,可见其高风亮节一斑。其後,黄晓峰老师领着我编《澳门新生代诗钞》,刘月莲(舒望)老师把我和林玉凤、谢小冰等五位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诗作辑成《镜海妙思》出版,陶里先生撰〈《镜海妙思》的五个青年诗人〉评论鼓励……可以说,没有陶里、黄晓峰等诗社前辈的关爱,澳门"新生代"诗人绝无可能如此快速崭露头角。每念及此,我心中总是无限感恩。

上世纪九十年代後期,诗社"诗叶飘零",幸有陶里先生做中流砥柱,勉力支撑,局面尚算维持。文人大都只顾游荡于自家天地,愿意花时间出来唿朋引类、交际应酬的不多。陶里先生他们几位诗社始创人,刚开始时就是找个咖啡室坐下来聊诗聊文艺,逍遥自在得很;要不是希望获得资源去推动文学发展,也不会去搞登记办诗社了。诗社扯起了旗号,要办活动去招引同好,要办诗刊出诗集去推广交流,在在需要热心加热诚坚持下去。因为有陶里先生们的努力,《澳门现代诗刊》从一九九○年起连续十年出了十七期,"五月诗丛"最少出版十八本诗集,"五月文丛"有五本。翻看资料,诗社後来还办了澳门青年诗歌比赛,获奖者有吕志鹏、卢傑桦等後起新秀……

然而,很遗憾,我那个担忧成真︰陶里先生移民後,诗社逐渐风流云散。

陶里先生是文学全才,能诗(他以现代诗着称,但其实亦擅古诗)、能文、能小说,更能评论。可惜我对他了解不多,当年也没有机会听他诉说经歷。这几天重读他的诗,看到《五月诗侣》这一段他的夫子自道:

他曾经在湄公河流域的四个国家流浪三十多年,现在是暂居澳的香港市民。长年的流放式生活,使他忘了籍贯,也无归属感。假如一定要说个归属,那么,他是属于地球的。

陶里手稿

这种飘零无根的感觉,似乎贯穿他的一生,更贯穿他的诗歌,虽然他都以现代诗"伪装了的情感符号"道出。像我这种生于和平环境的小辈,无法理解、只能想像陶里先生他们当年被战火摧毁生活的仓皇痛苦:忽然大难平地起/果园变了火海/木桥石桥毁了天天有人在那儿处死/通行无阻的小径大道都成战壕/好多担架抬着伤者走进丛林/壮丁们用长矛和匕首在血洒的土地上/追杀入侵的异族和他们的僱佣兵//我的童年王国在枪林弹雨之中倒塌/河裡的浮尸夹住船舷把我们送走/低飞的战机用机枪横扫我们的前路(《血洒的土地》)。这一残酷经歷变成萦绕不去的《五月的忧郁》:五月是毫无意义的胎痣/只有坦克在营造家散人亡的风光。

这是我今天才留意到的意象,也是今天才可能读懂的情感。陶里先生个子小,但他的诗有巨大的悲痛。

愿他在地球安息。

黄文辉|2022-04-06|澳门日报|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