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里先生自言一生有多个驿站,一九七○年代中,他在印支三国流浪了三十年,挈妇将雏移民香港,之後迁居澳门,当生活环境安定下来,他立即再续他的文学梦,在本报副刊"新园地"撰写专栏,那时是一九八○年代初。如今这位澳门文坛老将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留下的二十册新诗、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集,丰富了澳门文学的内涵,是构成澳门文坛的一块块碑石。
怀念陶里,我想说说澳门笔会出版的文学杂志《澳门笔汇》。
翻出笔会的会议记录簿,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一日澳门笔会成立,假提督马路敦煌酒楼召开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在首届理事会中陶里担任总务。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的一次理事会议中,副理事长陆觉鸣提议出版一份文艺会刊,会上议决成立筹备小组,由陶里、张兆全负责策划,出版经费由理事长李鹏翥向当年澳葡政府的文化学会申请贊助。刊物定名为《澳门笔汇》。同年六月,综合性文学刊物《澳门笔汇》创刊号面世了。
作为主编的陶里,为实现多年来澳门文学界人士拥有属于本土文学刊物的迫切愿望,更燃起炽热的文学情怀,心力盡倾,短短数月裏从订定杂志的编辑宗旨、路向及美术风格,到组稿、发排、校对,负责美术编辑的张兆全全速配合。创刊号发表了四十位澳门写作人的新作,有小说、新旧体诗、散文、文艺评论、读书劄记、人物专题、英葡文译诗、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等,拿到这本份量不轻的创刊号,我们看到一个里程就此拓展开来。
在创刊号发刊词裏,副会长李成俊写道:"我们不要吹捧,要真话,即使《笔汇》创刊之日,人们纷纷指出,这份刊物‘将来是要死的。’我们对之坦然,欣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学出版屡让人发出赍志而殁的慨嘆,从之,可以盡心盡力,却难以许诺。限于当年的人力物力,一开始《笔汇》设定不定期出版,一年能够出版两、三期就好,然而来到了二○二二年,成为季刊的《澳门笔汇》仍载着笔会同人的文学理想继续出版着,它经歷了三代主编,见证了前贤们薪火在相传。
从一九八九年六月到二○○○年十月的十一年裏,陶里主编了十六期《澳门笔汇》,刊期有时相隔一年多,有时一年出版两期。多乎哉?亦不多也。
陶里在濠江中学任职总务主任,业馀时间主要用于创作,这是作家的本分,再分一份心力出来无偿地主编杂志,在还未使用电脑伊妹的日子,组稿靠写信和打电话。陶里在〈澳门笔会十年——在"澳门文学的歷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谈到《笔汇》每年出版一两期的原因:"问题出在第一,大家都重视这本刊物,不轻易动笔为它写稿。我是主编,每次约稿,都要打几回电话,经过一段长时间才收到稿,组稿十分困难;其次,印刷厂在未改用电脑的年月植字工作进度慢。做过编辑工作的人大概都体会到追收稿件犹似渔人刮网捞鱼那般使劲。"刊物出版後,陶里还兼顾分发、赠阅、邮寄、汇寄或代收外地作者的稿费等,工夫幹起来像玩连环扣那般一环环地拆解。一九八九年澳门五月诗社成立,陶里出任社长,出版同人刊物《澳门现代诗刊》,以及"五月诗丛"、"五月文丛",两个文学社团对内对外的研讨与交流活动,陶里的忙是必然的了。
一九九八年澳门笔会会员大合照,前排左二为陶里。
是生命裏埋下文学基因,陶里兴趣广泛,阅读无界限,文思活跃,勇于探索,从十五岁开始写诗,数十载笔耕不息,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源源发表。一九九九年,陶里卸下笔会理事长职务移民加拿大後,出版了多部作品。陶里患上眼疾已久,医药无灵,最後的数年眼睛失明,被迫停止执笔,但最重要还有强烈的写作欲求,得到朋友协助,透过口述笔录继续创作。走路滋油淡定,语速慢悠,声音细细的陶里,性格刚性柔性并存,文章感性理性共融,在其文学生涯裏既是进攻型又是坚守型。
怀念您,陶里先生。
汤梅笑|2022-04-06|澳门日报|镜海|镜海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