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童心奥秘呈现澳门精彩

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的出版,无疑为这个喜庆的日子又增添了一份"喜庆"。它让我们在社会繁荣稳定的语境裡,看到了朝气勃勃的澳门儿童文学生态,这种生态从精神和诗意上,体现了全社会对群体和个体儿童健康成长的深情关怀,而这也是澳门回归祖国後充满活力的一个标志。集中的八篇作品,由七位澳门作家和一位内地作家所着,他们大多由非儿童文学创作转入儿童文学书写,却能立足本土特色,着意童稚风貌,开拓想像空间,张扬游戏精神,并由此构筑各自的审美格局,其中——

①〈徐徐〉(郭妙瑜)这篇作品的真意,如题所示,是写澳门人"不急不忙","共度此时此刻",与生命中"重要的人分享温暖惬意的事"。这种"不急不忙"的生活节奏正是澳门特色。澳门人在紧张的拼搏中收穫的"温暖"和"惬意",是实在的,饱满的,值得珍惜的,与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共度甘苦、分享幸福,已成为一种澳门传统。作品通过小学生"徐徐"的成长经歷,生动体现了这一传统。在家中,父亲分享着女儿的"蒸水蛋",让晚餐时间成了徐徐"最期待的"时光;在邻里间,"汤圆婆婆"请徐徐分享精心製作的汤圆,拉近了彼此六十岁的"年距";在何东图书馆,徐徐分享家仪姐姐搜集的歷史资料,第一次感到澳门回归前後的巨大变化;从父亲口中不断述说的"苦日子",徐徐分享到了一个"勇敢冒险的故事"和"温暖的家的故事"。……作者将小主人公徐徐的成长纳入澳门人丰富多彩的"分享"过程,其中的"真意"确乎值得我们徐徐体味。

②〈大戏查笃撑〉(李宇樑)写一对"好同学兼好朋友"小芊和小悠,在儿童粤剧培训班争演主角穆桂英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叙事却未简单化,通过一层层情节的铺陈,一次次"小主意"、"小手腕"的较量,展示了这对平时友爱的小伙伴天真、好胜的意气,以及偶尔产生的猜忌、虚荣的心理过程,是单纯童年之繁复性的生动呈现。

③〈怪人〉(水月)是一篇将儿童日常生活神秘化的作品。主人公浩浩在自家阳台望着对面的"风信堂"出神,联想到同学说的那间"教堂的钟",以及每天敲响它的"驼背怪人",竟萌动起探寻"怪人"的念头。他邀约同学,寻遍二龙喉公园,最终发现自己苦苦追踪的"目标",原来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作品以主人公"好奇心"的萌生、发展和得到满足为主线,串连起孩子们日常生活网络,一边讲述"探秘"故事,一边介绍了澳门的歷史文化风情,其"寓教于乐"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④〈怪梦回收箱〉(梁淑淇)这是一个有着很强吸引力的童话般的题目。作品由一连串"怪梦"组成,它们被"怪婆婆"回收到"箱"中,引发了孩子们难以遏止的好奇心,以致决定一探究竟。当大家惊异地发现,"怪梦"的收集乃为编成故事抚慰一个患脑瘫的病儿时,不仅深受感动,而且深受激励。原来"怪婆婆"的言行举止并不是怪,她所精心呵护的病儿,也应该并且能够得到所有小朋友的帮助和关爱。作品笔触细腻,情节进展张弛有度,小故事裡包含着大爱的主题。

⑤〈寻找独角兽〉(太皮)是一篇向"幼稚"致敬的作品。幼稚是童年的本真,它单纯而无邪,自由而执着,勇敢而机智,任性而直率,本来就是儿童文学审美表现的对象。世上确无"独角兽",但牠常常出现在孩童的想像中、梦境裡,隐匿于稚子们好奇心不断追逐的远方。基于这种理由,作者演绎出一篇关于"寻找"的精彩故事。两个"兴趣相投"的女孩多多和安娜,以及後来加入的家树,三人一道,按照贝拉婆婆的"旧地图",穿街走巷、攀山钻洞、跨桥过海,几乎寻遍莲城三岛,也未见独角兽的踪影。但是,这次精疲力竭地"寻找"的结果,决不是"大失所望"能够概括,孩子们还收穫了深深的友情、暖暖的亲情,以及关于自己城市满满的歷史文化知识,可以骄傲地说是"满载而归"。

⑥〈传承〉(吕志鹏)描写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六学生,通过"就在身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信的经歷。主人公"我"因为家裡"卖鱼",总觉得带着一身"鱼腥臭"去上学会被人看不起,因此对父亲参加鱼行"舞醉龙"的节庆活动十分抵触。但语文课要求组队研习传统文化,"舞醉龙"竟成为"我"所在小组的研习课题。起初"我"还有些困惑,但同组的"搭棚工人"的女儿小萍对"舞醉龙"的精彩解说竟让"我"眼前一亮,土生葡人子弟卢卡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嚮往,又深深打动了"我",而身体瘦弱的父亲争当"龙头"舞者的努力和付出,更成了"我"却莫须有的自卑心理,拥抱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我"的经歷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看不起的身边事物是那么美",因为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呀。

⑦〈端午的蜡笔画〉(谭健锹)写十岁的女孩小宁为争取进入给习主席写信的"五人小组",而参加学校"蜡笔画写作大赛"的经歷。故事由两条线平行发展:一条是曾学画六载、屡受赞赏、信心满满的小宁,虽经认真準备、精心绘製而最後落选的过程;一条是身体瘦弱、力气不足的小宁爸爸不甘被公司龙舟队淘汰,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参赛资格的过程。两个过程互动互补、互鉴互衬,昭示着一个真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属于努力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国情感和坚持到底的毅力,要"长存于心中"。

⑧〈抢外婆〉(慈琪)讲的是关于"桥"的故事。小雨竹有三个外婆,分别住在珠海、香港和澳门,虽然很近,却或因患病、或因"路痴"、或因"晕船"而长年无法相聚,是珠港澳大桥建成通车,给这三个亲姐妹带来了团圆的幸福和欢乐。而"桥"对于她们的小外孙女雨竹来说,更是别有一番意义。雨竹準备参加学校"建筑模型大赛",桥是她首先想到的构筑对象;梁哥哥对"珠港澳大桥"的精彩讲解,更引发了她对桥的"好奇和嚮往";他关于"最喜欢的桥" ——那村民们沿着山壁在石头裡建造的一道长桥的介绍,又帮她开阔了造桥眼界,安静了製作模型的心绪;就连她参赛入围的纪念品,也具有与"桥"关联的深意。那本叫做《没有建不成的桥》的书,唿应着小雨竹的生命体验,让她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造桥"……一种温暖的情思和如缕的诗意,就这样溢出字裡行间。

八位作家讲了八个故事,在坚守澳门文学"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中,以其独立的艺术形态和文本品质,实现了一次对少年儿童生命存在的审美聚焦,为澳门儿童文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澳门性。正如此书标题所示,"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写的是"澳门故事",浓郁的本土性应该是其天然的品格。八篇作品在同一空间交错出澳门儿童文学场域,共同形成了这种文学书写的特质。它们有时作为一种环境或氛围,出现在作者描述的民间习俗裡,如〈徐徐〉一篇中"汤圆婆婆"送的汤圆,为徐徐一家清贫的生活营造了几多温馨?有时作为一种隐喻或暗示,蕴蓄在情节展示的社会风情中,如〈怪梦回收箱〉所述"怪婆婆"以凉茶换取"怪梦"的故事,包含了多少澳门人的善良和爱?当然,也有直接描写澳门景观的,但作者并未徘徊于此乃至止步于此,以致成了板滞的澳门景观介绍,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孩提的心理,着力表现澳门具体情境下人的成长。〈寻找独角兽〉中的孩子们,从澳门本岛出发,闯氹仔,探路环,一路经过莲峰庙、林则徐纪念馆、红街市、松山、二龙喉公园、亚婆井前地、郑家大屋、关前正街、新马路、营地大街、龙环葡韵、谭公庙、黑沙海滩……每到一处,都是一次"寻找"的落空;每次出发,又重新燃起"寻找"的希望。正是在这不断地"落空"和"希望"之间,孩子们克服着困难,战胜着恐惧,摆脱着动摇,最终找到了"失败"中的快乐。如是,"寻找"成了自我发现的过程,那些景区景点则成为这一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漾出一种隐约可感的乡土文化气息。《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表明其故事是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审美果实,而不是澳门歷史文化的说明书。澳门性作为一种本土性,其空间感不单是共时的,还是歷时的,这就是说,它不仅是地理上或区域上的概念,而且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包括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以及种种价值和意义符码的生产和演变的全部内容。我们欣喜于作者们将澳门歷史文化精神和城市个性纳入篇中,更期待这种"纳入"向"融入"与"合成"的转化,期待澳门儿童文学在其赖以存在的文化场域和结构中进一步升华。

二是儿童性。开宗明义,书中的"澳门故事"是"写给孩子的"。这确乎体现了一种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并不限于儿童,成年人一样可以阅读并为之感动,但以儿童为阅读主体,且专门为儿童而创作,却是它的本质属性所在。作者和编者对这种属性的重视和尊重,让这本书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色。其一,写童心,说童事。作品在反映儿童生活时,重视对儿童心灵奥秘的探索,并据此串连情节,勾勒其成长歷程。〈大戏查笃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篇中"争演主角"的情节并不曲折,更不离奇,却因作者着意描写主人公小芊的心理波澜而生动感人。在"争"的过程中,她那时而雀跃,时而猜疑,时而自信,时而担心,时而嚮往,时而失落,时而忌妒,时而自省的情状,揭示了一个孩子微妙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那情感的波动起伏中,我们听到了她逐渐长大的足音。其二,写社会,说人生。儿童不是孤立的生命存在,儿童生活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关注现实生活,将社会人生的内容融入儿童世界,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因和助力,是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向。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具体而不抽象,细緻而不生硬,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比如〈怪梦回收箱〉,其实写的是一位老婆婆倾心竭力呵护脑瘫孙儿的精神之火,点燃儿童心底大爱的故事;而〈抢外婆〉中,小雨竹对"桥"的生命理解和人格化解读,更是直接间接地受建筑者崇高精神境界启迪的结果。作品将儿童精神成长作为社会化过程呈现出来,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些作品没有单纯地编织"童话"、描写"梦境",而是从儿童的心理和生活诉求出发,展示其现实依据,让作品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人生的生动有趣的途径。当然,儿童生活裡还有另一种时空即想像和联想的时空,其中充盈着天真烂漫和奇思妙想,蕴含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源泉。可惜篇幅所限,这本文集未能充分展现之,只得留待来日了。

三是文学性。儿童文学必须是文学,它一样追求经典化,一样需要在艺术地呈现儿童生命存在和生活真实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和审美体系,它要求一种毫不含煳的"文学性",说得集中一点、具体一点,就是要写好儿童故事,而好故事要有好的思想内容和好的艺术技巧,是二者有机合成。这表现在《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诸篇的情节结构上,就形成了一种由浅入深的层次。因为作者心裡明白:"要让儿童能读懂、能接受"(谭健锹语),就必须在语言、题材、故事情节、情感深度等方面,顾及儿童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但又"不能低估了小孩子的智慧"(太皮语),把作品写成简单乏味的"小儿科"。因此他们的书写,文字表面是浅近、有趣的人与事,故事底裡却藏着润泽心灵的情与思。试看:〈怪人〉在主人公追踪"怪人"的描写裡,张扬了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徐徐〉关于澳门人日常生活的娓娓言说,测量着小城暖人的温度;〈传承〉中的"舞醉龙"焕发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随情节发展而愈来愈强,小学生"我"的自觉和成长,只是这种"非遗"的主体性内涵延伸出来的叙事;〈寻找独角兽〉中贝拉婆婆那幅带着星星点点标记的旧地图,竟然牵引着两代人"寻找"的热情,孩子们的腳踪与贝拉青春爱情的足迹疊印在一起,让他们的"寻找"更加耐人体味。这些作品显示,儿童文学应具有深意,具有启智开慧的内蕴,就像水月所说,能为孩子们"提供解答疑惑的钥匙"。最後须要一提的是《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的语言。总的来说,各篇用语朴素、自然、流畅,没有故作"萌态",也没有追求表面"儿语"的花哨,若能进一步处理好成人用语与儿童用语的关系,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语言区分开来,显示其个性和特点,则作品中的童真、天趣和亲切感必将更为饱满而丰赡。

澳门性、儿童性、文学性,三者之间是一种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澳门儿童文学的美丽图景,同时也体现着这种文学创造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本书作者带着自己的个性所做的审美呈现,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这一内涵,实现了这一要求。所写的澳门故事虽然规模不大,但故事裡小主人公们的心思、愿望、企盼和梦想,紧紧牵繫着家国,牵繫着民族復兴,是伟大中国梦灵动的组成部分,小中见大,故引题曰"小城大梦",确乎!是为记。

澳门日报 | 镜海 | 我读澳门文学 | 李观鼎 | 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