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戏剧过眼录》序言 谢柏梁

(一)

  澳门有没有戏剧文化?

  多数人回答往往是「我勿知」。

  「我勿知」实际上是一种较爲委婉的否定方式,也是一种基于常识背景下的应答。从未有人对北京、上海等中国大都市进行任何层面上的轻率文化否定,没有人愿意把「我勿知」轻易转换爲「我无知」的涵义。

  想想也是,连国际大都市之一的香港,至今尙未完全摆脱「文化沙漠」的讥诮,更何况弹丸之地的澳门小城。

  似乎有很多指标,可以证明澳门与戏剧文化没有多大缘份。例如:

  ——澳门没有一家职业的戏曲或话剧剧团;

  ——澳门没有一座较爲正规、较爲现代化的剧场建筑;

  ——澳门没有一部本土戏剧史论或者中国戏剧史论问世,这使人对澳门戏剧的存在及其学术水平如何,完全可以表示怀疑;

  ——澳门迄今爲止没有召开过宏观意义上的戏剧文化国际硏讨会。据说市政厅希望能在公元二零零二年承办第四届华文戏剧交流曁学术硏讨会,从而在下世纪初年打开澳门戏剧文化的新局面。

  凡此种种,都系确凿之事实。这些指标的难以满足,要使人们改变关于澳门乃亚洲第一赌城的印象、树立澳门亦拥有戏剧文化的信念,谈何容易!

  那末,难道澳门就眞的与戏剧文化绝缘了吗?

(二)

  答案是否定的。

  澳门从来便与戏剧文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和关系。

  要证明澳门戏剧文化的远源与近况,有两部书値得一读。

  一部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公元一五九八年,在汤显祖的笔下旣挥洒出杜丽娘、柳梦梅的风流,同时也在该剧第二十一齣「谒遇」中浓墨重彩地描摹出澳门的风光气象。倘没有驻留澳门的钦差大人苗爷的资助,那柳梦梅如何北上去与杜丽娘幽欢,又如何能轻取个状元回来?

  另一部书是摆在读者面前、尙散发着墨馨书香的《澳门戏剧过眼录》。这是穆凡中先生的新着。这部书的任务不是在于自我情绪的张扬,而在于对澳门戏剧的忠实纪录和认眞评价。

  假使我们把《牡丹亭》和《澳门戏剧过眼录》看成是澳门戏剧文化的一头一尾,那么全世界都难于小看澳门戏剧,全世界都难于否认澳门小城的文化秉性。汤显祖不仅仅是一位途经澳门的过客和澳门风情的倾慕人,同时还是中国的戏剧大师、东方的莎士比亚和世界级的艺术巨匠。

  《澳门戏剧过眼录》正好晚于《牡丹亭》四百年问世。该书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澳门戏剧界接续了汤显祖所撒播的文化精神,实践了汤显祖以戏剧之道通人间情性和社会理想的某些企盼。

  倘使汤大师重驾祥云,再临本澳,以《澳门戏剧过眼录》作爲指南,以澳门戏剧文化实绩作爲观照点,以澳门这一仍然富于奇情异彩和充分魅力的东方明珠发思古之幽情,也许他老人家又要写出一部远不止《大辫子的诱惑》之类的新的「澳门之恋」来。

(三)

  现在的问题是,《澳门戏剧过眼录》是否能作爲本澳戏剧文化「结要响亮」的眞正「豹尾」。

  我认爲该书当之无愧。

  第一,该书是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七年十年间澳门戏剧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第一部《澳门十年戏剧志》的重荷。藉此我们可以知道,十年来的澳门戏剧虽无职业剧团但有相当可观的业馀剧社和剧目演出。晓角剧社等诸多澳门剧社的存在与奋鬥,使得澳门戏剧始终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该书对《天龙八部》等一大批创新剧目予以了热情支持和冷静分析,这使得剧社及其新作不仅仅是过眼云烟式的演出,而且还化而爲澳门歷史文化的积淀。

  第二,该书所述的澳门戏剧,几乎都属于业馀文化活动的範畴。除了一些较成规模的剧社,澳门还有许多儿童演剧、学校演剧和老人演剧等眞正的课馀或业馀戏剧活动。这些活动都在该书中得到了纪录、反映和鼓励。从本质上言,戏剧决不是专业演员的专利、精神贵族的消闲,更属于民间、属于百姓、属于正在成长中的靑少年,属于社会层面中的每一成员。大家都有权利、有可能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爱所求。透过本书满怀爱心的「社会演剧」评论,不难想象戏剧的旨归原本在于集体化、大衆化的普遍参与,这正是汤显祖的戏剧理想,也是古今中外戏剧文化的总体追求。

  第三,该书还显示出一个文明城市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交流和文化眼光。在《好戏来演》、《雁过留声》等篇目中,不仅描摹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安徽等各地艺术团体莅澳演出的盛况,同时还表明瞭澳门人对外来戏剧团体及其表演艺术的不俗见解和精到品评,更爲可贵的是表现出澳门人海纳山容的文化胸怀和包容精神。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澳门戏剧过眼录》都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化的学术着作,而是澳门戏剧文化及其城市内涵的重要景观之呈现,是衡量澳门人艺术审美水平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专着。

  除了话剧、剧曲等常规戏剧门类之外,该书还讨论到戏剧的延伸状态电影、电视等艺术品种。对于书画、摄影、雕塑乃至书人书事等相关文艺範畴,该书也以融汇贯通的精神予以了一些探究,这就打通了小戏剧和大文化之间的阻隔,体现出澳门人锺情戏剧而又左顾右盼、靑睐舞台而又不疏远影视、摄影等艺术「新宠」的文化包容心态。

(四)

  自从《澳门戏别过眼录》问世,澳门才开始出现了戏剧文化方面的第一部评论着作。与周树利李宇樑等人的剧本集相爲唿应,四个世纪前汤显祖关于戏剧追求的悠远企盼,终于在本世纪末有了底气厚重而又荡气迴肠、凭海临风而又淸新入耳的文化回声。

  在中国戏剧文化的百花园中,各省各地区的戏剧记录与文化史述,古往今来是何其丰盛。然而澳门地区戏剧文化专着的缺失,首先不是使本澳人士感到尴尬,而是使泱泱中华大国感到难堪。我们怎么就没有一位文化人,在澳门来塡补这方面的空白呢!

  斯书一出,上述的遗憾终有了称心如意的弥补。

  在林林总总的中国当代戏剧文化中,《澳门戏剧过眼录》同样具备自己独特的风貌。

  这是一部扎实而丰厚的剧评集。着者十年以来,每月都要写作两篇以上的剧评,在报纸上以专栏性质发表。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本书着者始终都是澳门戏剧界最忠实的观衆,最权威的批评家,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和广大观衆之间最爲自然的沟通中介和相互理解的一座桥樑。就此意义上言,这部澳门剧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莱辛的《汉堡剧评》媲美,至少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见证,艺术创造的精緻审美和文化理论的初步建树。

  在中国的各大都市中,都有一批较爲专业化的戏剧文化专家们,写煌煌大着的不乏其人,但以十年之功专心剧评、时刻关心剧坛状态,并及时在报刊上作出反应的剧评家并不多见。

  忝爲上海戏剧学院的敎授,我十几年来也写过一些戏剧文化史专着,但却很少爲当前舞台上演的新戏及时喝采。我们在做所谓「不朽之功业」的同时,疏远并冷落了对当前戏剧活动的及时参与。我的同事们也可以参与许多戏剧製作活动,但敢于站出来对剧坛现状予以是非臧否的,还是少之又少。大家都不愿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愿意自己挑头上阵,去形成良性的戏剧批评氛围。在先怕得罪人的顾虑之下,至少在上海戏剧界一直缺乏专家批评的声音,只有文艺记者们的常规报道与评述。据我所知,外省的戏剧评论与批评情形,也不会比上海好到许多。

  《澳门戏剧过眼录》的着者不嫌麻烦,不辞辛劳,甚至不惮「人情世故」地对过眼入耳的澳门戏剧是是非非,放胆直言,表现出客观、独立而正直的批评品格。我注意到书中的每一篇剧评都有或委婉的建议、或中肯的批评、或新路的引导。关于澳门大学版《自烹》中近乎常识性错误的批评与诘难,关于艺术节中剧目选择是否合理的考虑,便是明显的例证。也许正因爲实话实说、眞情眞感的文风与力度,着者才能被最大多数的剧人和读者所引爲知音、认爲同志,公推爲艺术裁判的代言人。

  这样的行文风格和批评力度,我认爲是値得外省戏剧家们所仿效的。尽管实践起来有许多艰难。

(五)

  万事万物都有其因缘。

  作爲一位建筑专业的工程师,穆凡中先生与戏剧结下了几十年缘份。

  《澳门戏剧过眼录》在评戏时如此老到、细緻而又準确,仅仅凭借着一个晚上的观看演出之「过眼」,便能作出十分贴合剧情的评论,而且小中见大、入情入理、审美精到、层层深入,这种近乎于炉火纯靑的评戏之境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火候。北京的田本相先生也同样认爲穆凡中「是澳门的一位难得的剧评家」,他的剧评「如此专业、老练、漂亮」,这是长期钻硏的结果。

  最早使穆先生与戏剧结缘的,是一位剧场的「案目」也即卖座人刘大爷。他常见到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穆在附近游戏玩耍,便把小穆带到剧场前排去佔座位。倘有阔人来看戏,刘大爷便可将小穆所佔之座高价卖出。若没有人来买高价座,小穆先生便可坐在最佳位置看好戏。如是,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三年的整整六年间,在二千多个美妙如意的傍晚,小穆先生都在剧场裡「佔座」,白白看了六年的京朝派、关东派和海派京剧,就连家庭作业,也常常在剧场裡完成。

  看戏使人聪明、使人明理。小穆先生的功课总在前三名之列,他把这归结于看戏之後的触类旁通。看得久了,名角、名戏和传统戏剧文化的精粹便在小穆先生的心底裡扎下根来,常年耳濡目染所培养出来的审美感觉也就更爲敏锐、準确而到位。

  一九五三年後,剧场取消了「案目」卖座制度,刘大爷只得在剧场外可怜兮兮地卖烤白薯。爲着国家建设需要,穆先生考入工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他曾一度去找刘大爷报艺术啓蒙之恩。但其时刘大爷早杳然无踪,有若白云黄鹤而去,空留下穆先生满怀惆怅。刘大爷可曾想到,他在无意之中爲澳门培养出一位剧评家?

  缘来缘去总是缘,运至运迴终属运。在偶然与必然交汇际遇的过程中,穆先生又巧遇了《澳门日报》副刊部的黄德鸿、汤梅笑、陈浩星等多位「伯乐」。这是八十年代所结的新缘。

  其时,穆先生的建筑事业正蒸蒸日上。但建筑不忘戏剧,刘大爷引来的戏剧之缘又岂能牵扯得开?因此穆先生在澳门继续看戏,接着就有许多看戏的感要发,终于写成一篇篇锦绣文章,投寄《澳门日报》。报纸一般不登无名作者之长文,此乃天下报业的公理。然而副刊部的编辑们并未将穆先生的长文随手扔进字纸篓;如果那样,穆先生看戏作文的心血来潮也就永远静态化爲内心的一阵冲动而已,他将还是专注于其建筑事业,再也不会赔着时间和精力,去写那商业社会中不能赚钱生财的剧评了。

  穆先生终有戏缘。《澳门日报》的衆多编辑们发现了他,这些明智的「伯乐」腾出宝贵的版面,请穆先生写了十年篇幅不短的剧评文章……

  于是就有了这部《澳门戏剧过眼录》的问世。

  眼下我正在澳门大学爲硏究生们开设戏剧文化讲座,并在澳门电台直播港澳经济文化比较専题。欣逢首部澳门戏剧论集出版之盛事,诸绿云集,于是就有了这篇序文的写作。

  澳门虽小,却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我愿意向全世界爱好戏剧的朋友们,推荐这部分量不轻的首部澳门戏剧文化着作。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得到澳门文化的脤博,瞭解到澳门风情的韵致。

  是爲序。

一九九七年六月八日写于澳门


【点此阅读全书】

书  名:澳门戏剧过眼录 着  者:穆凡中 出  版:澳门日报出版社 版  次:一九九七年十月澳门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