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澳門筆會”理事長廖子馨在深圳圖書館中心館五樓報告廳帶來“撥開雲霧看澳門文學”主題講座。她回溯了澳門文學的發展歷程,解碼其多元文化基因與創作特色,還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澳門文學的發展新機。線上約30萬人次通過深圳圖書館視頻號、讀特APP同步觀看直播。

分享伊始,廖子馨以自身經歷切入,講述了1984年首次到訪深圳時的印象與如今的城市鉅變,以及澳門從漁村到現代都市的漫長蛻變,她感慨兩座城市“由小到大”的發展共性。她認爲,澳門近五百年前就經歷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這座城市承載着教堂與寺廟共生、革命記憶與僑鄉情懷交織的豐富歷史,卻因種種原因被貼上“文化沙漠”的標籤,澳門文學的價值也長期被遮蔽,而澳門作家低調內斂的創作態度也使得澳門文學鮮爲外界所知。

廖子馨還介紹了文學組織“澳門筆會”的發展歷程。自1987年成立以來,該團體以嚴苛的入會標準凝聚真愛文學、持續創作的寫作者,多位作家及團體榮獲澳門特區政府“大蓮花榮譽勳章”“文化功績勳章”等殊榮。筆會創辦的文學雜誌《澳門筆匯》長期出版,每兩年一屆的“澳門文學獎”以及三年一屆的“澳門中篇小說徵稿”等活動爲本土作家搭建了創作平臺,也發掘出諸多適合影視改編的優質文本。2024年成立的澳門筆會青年協會,則體現了澳門文學在青年人才培養上的長遠佈局。

談及澳門文學的創作特點,廖子馨總結出三大態勢:鮮明的區域特色、縱深的歷史挖掘與豐富的魔幻科幻想象。她以作家李爾的《迷城咒》《迷魂》爲例,闡釋了澳門作家如何以虛實交織的筆法重構16世紀至19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澳門歷史。而年輕作家李懿的作品《上升的島嶼》則展現了當代澳門作家對城市光鮮背後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廖子馨強調,澳門文學兼具獨特性與共通性,既紮根於嶺南文化與葡國文化交融的獨特土壤,其創作主題與技巧又與全球華文文學一脈相承。

廖子馨期待澳門文學能以自身的歷史厚度與多元視角爲大灣區文學添彩,同時借助大灣區的平臺資源讓更多優秀的澳門作家與作品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據悉,本次講座是深圳圖書館在第二十六屆深圳讀書月期間舉辦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爲深圳與澳門兩地的文學交流搭建橋梁。

與深圖副館長(王艷)及顧問、作家張三夕合照
2025.11.16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