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觀鼎教授在〈三餘集 · 寫在文懷沙演講會上〉一文中曾寫道:“師者有智,文老師追求的是大智;師者有美,文老師講究的是至美;師者有情,文老師懷抱的是深情。大智、至美、深情,構成了文老師的生命三原色。我們今天遇上這樣的老師,真正可謂‘三生有幸’矣!”

從教近十年,也做了近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學生年年不同,卻也有如橋邊紅藥,年年相似。所謂的相似,是從學生的年齡階段、心靈狀態和精神需求的層面來說;不同的,大概也只是他們的姓名、面貌、出身等等“外在”。在日常的教學生活當中,尤其是和學生發生了磨擦之後,我常常想,學生到底需要怎樣的老師呢?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閒翻書,方有豁然開朗、醍醐灌頂之感,怎不令人振奮欣喜?

師應有情。石縫裡的小樹苗也要迎着旭日努力生長,被人隨意踩踏的螞蟻也能勤勉覓食生生不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地球上任何一種生命體都攜帶着“積極向上”的基因,每一個順利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體內都蘊含着“積極向上”的能量。不僅有機的生命體是如此,連那“無機”的座座名山,也不過由拳頭大的石頭一塊塊往上堆積起來,之後才生長出蓬勃的草木、繁衍出奔跑的禽獸、孕育出無盡的寶藏;還有那條條大川,也不過由點滴的小水珠一勺勺地聚集起來,等到它浩瀚無涯之後,才孕育出黿、鼉、蛟、龍、魚、鱉、珍珠、珊瑚等等價值連城之物。所以《詩經》裡面才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想那天道的運行,美好肅穆永不停)。”萬物有靈而美好。當開學第一天,一名老師踏着清晨的鈴聲走進課室,環視坐在台下的一張張陌生卻親切的臉,瞧着他們或興奮或緊張或害羞的表情,如一本本還未翻開的書,我想,師生之間,彼此都是隱隱有期待的。或許“蜜月期”如流星般短暫,甚至如飛鳥般無痕,或如水月般夢幻,卻不妨礙我們常懷希望之心,不管台下是齠齔孩童,還是叛逆少年,相信他們都如迎風招搖的小草,只要一縷陽光、一點雨露,他們便能頑強生長。

然而“蜜月期”終究短暫。開學禮第一課過後,“妖怪”現形,“群魔”出洞:上課打機的,睡覺的,發呆的,“虐”筆的,抖腿的,玩手指的,很認真聽講作業卻全錯的,抄作業的,欠作業的,講“大話”的,校服穿錯的,頭髮違規的,欺凌同學的,頂撞老師的,打爛課室燈管的……這些,其實都還好。

抄作業,是上進心的另類表現;頂撞老師,說明他不但自我意識強烈,還有辯論能力及打破常規的勇氣;至於打爛燈管及打傷同學……哎,這過剩的精力和無處安放的青春……看開了如此種種,那麼恆常的討價還價(作業少佈置一點,卷面扣輕一點,爸媽面前多美言一點)、狡辯耍賴(千奇百怪的遲到理由如“塞車立”、幫老婆婆推紙皮車、父母鬧離婚勸架)也便“濕濕碎”了,日後回想起來,甚至還透出點可愛——多麼強烈的“求生慾”,多麼盎然的“生機”!而令人擔憂害怕的,反而是一個孩子的“求生慾”不再如烈焰般燃燒:他沉默,終日低着頭,不與人說話,也沒有眼神接觸,不參加任何活動,連班集體合照也逃避;也許他偶爾會抬頭怯怯地或冷冷地看你一眼,也許他可能還是一個平均分八十八分的成績良好學生——最令人心驚的,是平時乖巧得像小兔子一樣的好學生,你以為他是文弱害羞的數學家黎曼,可是有一天他竟然爬上了自家的樓頂天台!

是甚麼讓他們拒絕融入?是甚麼讓他們放棄了對自我的要求?為甚麼他們和一般的孩子如此的不一樣?他們是從何時開始被“邊緣化”的?為甚麼他們在生活的巨石的壓迫之下,卻沒能長成懸崖邊伸開雙臂擁抱天地的迎客松?是誰偷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積極向上的能量?

站在幼稚園門口,看着蹦蹦跳跳放學回家的小朋友,拉着婆婆的手笑彎了腰,只為了路邊一隻翻了筋斗的甲殼蟲。是啊!誰不曾天真爛漫過?誰不曾沒心沒肺放肆大笑過?誰的眼睛不曾清澈晶瑩過?誰的心不曾柔軟溫暖過?誰的夢不曾鋪滿鮮花過?不,那位撒謊成性的少年,那位爬上天台的女生,還有那位上課時老師永遠只能看見他頭頂一圈頭髮的男生,這都不是他們原本的樣子,也不是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也許,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大人經常過分嚴厲地苛責他們的錯誤;也許,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大人常常冷漠無視孩子高高揚起的明媚笑臉和滿懷希冀的眼睛;也許,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大人便常常逼他們做超出一個孩子能力的事情;也許,在他們年幼的時候,便常常需要獨自忍受黑夜的寂寞和窗外呼嘯的風聲,自己給自己壯膽;也許,還有一些孩子,在大人無休止的撕扯和咆哮聲中長大;也許,還有另一些孩子,他們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也從未被看見過……

還有更多的“也許”,也許和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都未曾看見過、了解過。

如果說“情”是師者表層的面紗,那麼“智”便是師者深層的內核。情由智起,智者深情。師者應該看到倔強、叛逆、冷漠、尖銳和對抗背後的恐懼、驚慌、迷茫、焦慮和渴望。他們還只是孩子,只是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沒有被真正地理解過、好好地尊重過、細心地滋養過,從而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節奏,無法建立自我世界的秩序,他們是沒有舵手的小舟,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自己。

寬容是智,耐心是智,欣賞是智。寬容他的叛逆,相信這不是他的本意;耐心等待他的成長,相信他總會破繭成蝶;欣賞他一點一滴的好行為,教他放大它,擴充它,推廣它,像牧羊人一樣,引他回到正路上來。

澳門日報.教思.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