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鼎教授在〈三馀集 · 写在文怀沙演讲会上〉一文中曾写道:“师者有智,文老师追求的是大智;师者有美,文老师讲究的是至美;师者有情,文老师怀抱的是深情。大智、至美、深情,构成了文老师的生命三原色。我们今天遇上这样的老师,真正可谓‘三生有幸’矣!”

从教近十年,也做了近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学生年年不同,却也有如桥边红药,年年相似。所谓的相似,是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灵状态和精神需求的层面来说;不同的,大概也只是他们的姓名、面貌、出身等等“外在”。在日常的教学生活当中,尤其是和学生发生了磨擦之後,我常常想,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闲翻书,方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怎不令人振奋欣喜?

师应有情。石缝裡的小树苗也要迎着旭日努力生长,被人随意踩踏的蚂蚁也能勤勉觅食生生不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地球上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携带着“积极向上”的基因,每一个顺利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体内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仅有机的生命体是如此,连那“无机”的座座名山,也不过由拳头大的石头一块块往上堆积起来,之後才生长出蓬勃的草木、繁衍出奔跑的禽兽、孕育出无盡的宝藏;还有那条条大川,也不过由点滴的小水珠一勺勺地聚集起来,等到它浩瀚无涯之後,才孕育出鼋、鼍、蛟、龙、鱼、鳖、珍珠、珊瑚等等价值连城之物。所以《诗经》裡面才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万物有灵而美好。当开学第一天,一名老师踏着清晨的铃声走进课室,环视坐在台下的一张张陌生却亲切的脸,瞧着他们或兴奋或紧张或害羞的表情,如一本本还未翻开的书,我想,师生之间,彼此都是隐隐有期待的。或许“蜜月期”如流星般短暂,甚至如飞鸟般无痕,或如水月般梦幻,却不妨碍我们常怀希望之心,不管台下是龆龀孩童,还是叛逆少年,相信他们都如迎风招摇的小草,只要一缕阳光、一点雨露,他们便能顽强生长。

然而“蜜月期”终究短暂。开学礼第一课过後,“妖怪”现形,“群魔”出洞:上课打机的,睡觉的,发呆的,“虐”笔的,抖腿的,玩手指的,很认真听讲作业却全错的,抄作业的,欠作业的,讲“大话”的,校服穿错的,头髮违规的,欺凌同学的,顶撞老师的,打烂课室灯管的……这些,其实都还好。

抄作业,是上进心的另类表现;顶撞老师,说明他不但自我意识强烈,还有辩论能力及打破常规的勇气;至于打烂灯管及打伤同学……哎,这过剩的精力和无处安放的青春……看开了如此种种,那么恆常的讨价还价(作业少佈置一点,卷面扣轻一点,爸妈面前多美言一点)、狡辩耍赖(千奇百怪的迟到理由如“塞车立”、帮老婆婆推纸皮车、父母鬧离婚劝架)也便“湿湿碎”了,日後回想起来,甚至还透出点可爱——多么强烈的“求生慾”,多么盎然的“生机”!而令人担忧害怕的,反而是一个孩子的“求生慾”不再如烈焰般燃烧:他沉默,终日低着头,不与人说话,也没有眼神接触,不参加任何活动,连班集体合照也逃避;也许他偶尔会抬头怯怯地或冷冷地看你一眼,也许他可能还是一个平均分八十八分的成绩良好学生——最令人心惊的,是平时乖巧得像小兔子一样的好学生,你以为他是文弱害羞的数学家黎曼,可是有一天他竟然爬上了自家的楼顶天台!

是甚么让他们拒绝融入?是甚么让他们放弃了对自我的要求?为甚么他们和一般的孩子如此的不一样?他们是从何时开始被“边缘化”的?为甚么他们在生活的巨石的压迫之下,却没能长成悬崖边伸开双臂拥抱天地的迎客松?是谁偷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积极向上的能量?

站在幼稚园门口,看着蹦蹦跳跳放学回家的小朋友,拉着婆婆的手笑弯了腰,只为了路边一隻翻了筋斗的甲壳虫。是啊!谁不曾天真烂漫过?谁不曾没心没肺放肆大笑过?谁的眼睛不曾清澈晶莹过?谁的心不曾柔软温暖过?谁的梦不曾铺满鲜花过?不,那位撒谎成性的少年,那位爬上天台的女生,还有那位上课时老师永远只能看见他头顶一圈头髮的男生,这都不是他们原本的样子,也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许,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大人经常过分严厉地苛责他们的错误;也许,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大人常常冷漠无视孩子高高扬起的明媚笑脸和满怀希冀的眼睛;也许,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大人便常常逼他们做超出一个孩子能力的事情;也许,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便常常需要独自忍受黑夜的寂寞和窗外呼啸的风声,自己给自己壮胆;也许,还有一些孩子,在大人无休止的撕扯和咆哮声中长大;也许,还有另一些孩子,他们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也从未被看见过……

还有更多的“也许”,也许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都未曾看见过、了解过。

如果说“情”是师者表层的面纱,那么“智”便是师者深层的内核。情由智起,智者深情。师者应该看到倔强、叛逆、冷漠、尖锐和对抗背後的恐惧、惊慌、迷茫、焦虑和渴望。他们还只是孩子,只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没有被真正地理解过、好好地尊重过、细心地滋养过,从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找不到自己的生活节奏,无法建立自我世界的秩序,他们是没有舵手的小舟,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自己。

宽容是智,耐心是智,欣赏是智。宽容他的叛逆,相信这不是他的本意;耐心等待他的成长,相信他总会破茧成蝶;欣赏他一点一滴的好行为,教他放大它,扩充它,推广它,像牧羊人一样,引他回到正路上来。

澳门日报.教思.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