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門成功申遺十五周年,文化局為此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遺城之旅——導賞及插畫工作坊"的E線活動,在專業的導遊和插畫師的帶領下,與其他幸運兒一起,開始了一段文藝的遺城之旅。
我們此行的起點是盧家大屋,這座古樸的青磚大屋,是典型的嶺南建築,在導遊的講解下,呈現出我平時不曾發現的美。外牆那些寓意深長又精緻的浮雕,栩栩如生又色彩斑斕;院落裡依牆而建的大花盆,種滿搖曳生姿的羅漢竹,遠觀頗似盆景;二樓那一扇扇鑲嵌七彩玻璃的滿洲窗,陽光下折射出璀璨又神秘的光芒,讓人有種舊時光從未遠離的感覺……導遊讓我們了解更多關於盧家大屋的知識,也給我們講了很多盧家後人的故事。而插畫師此時拿出一幅盧家大屋滿洲窗的水彩畫,線條簡單色彩明快,這就是我們在盧家大屋需要完成的作品。插畫師一邊教我們勾勒線條,一邊教我們怎樣使用派發的水彩作畫工具。大家都津津有味地開始作畫,這種方式下,大家對於滿洲窗的記憶更加深刻。
第二站是主教座堂,導遊給我們展示了這座教堂最早時期的照片,我們才知道原來教堂曾經有兩個拱頂,但甲戌風災時,這兩個拱頂遭到破壞,一直沒有修復,這才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平頂設計。教堂前的碎石圖案如麵包、魚等等都是有宗教含義的。至於我們在入口看到的雕像,原來是天主教聖人聖羅格,導遊給我們講了聖羅格的傳說,以及聖羅格雕像的兩個特徵,一是人物大腿受傷,二是有隻叼着麵包的狗在他身旁。雖然我們沒有在此停留作畫,但導遊的解說非常有意思。
隨後我們來到板樟堂前地的玫瑰聖母堂,並進入這座教堂參觀。莊嚴肅穆的教堂裡,有人戴着口罩在做告解。導遊給我們解釋了板樟堂及板樟堂前地的由來,又給我們科普了天主教各教派的特點,比如玫瑰聖母堂就是道明會於一五八七年建造等等。當我們走出教堂的時候,插畫師拿出了一幅玫瑰聖母堂百葉窗的水彩畫,這是我們當天的第二個繪畫任務。跟第一個任務不一樣,中式建築的特色窗戶畫成後,我們再畫一個西式建築的窗戶,對比很強烈,每種窗戶的特點也很明顯,玫瑰聖母堂的百葉窗,是淡黃色的牆壁上深綠色的木窗,邊上還有各種具有宗教意義的白色花式浮雕裝點。在這之前,我未曾留心,原來一扇小小的窗戶,也承載着文化的內涵。
結束了對玫瑰聖母堂百葉窗的速寫之後,我們又來到了仁慈堂大樓。時間關係我們並沒有入內參觀,但導遊在給我們簡要地介紹了仁慈堂的發展之外,還拿出了仁慈堂博物館主要館藏的圖片,為我們再作解說。仁慈堂白色三角楣的建築風格很有特點,插畫師讓我們找準角度將仁慈堂照下來,回家再細細臨摹。
歡樂的時光總是不知不覺地流逝,這段遺城之旅快要接近尾聲。我們跟隨導遊去了三街會館、聽她說了關帝古廟的故事之後,來到了此行的最後一站,民政總署大樓。導遊在大樓的大堂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了市政署大樓的傳說,又帶我們去了大樓後方的小花園,花園裡不僅有一個渾天儀形狀的花圃、有葡萄牙偉大詩人賈梅士的半身像,還有一個小巧的噴水池,汩汩的水從池中不斷湧出,而方磚砌成的牆上,還嵌有一塊石刻浮雕圖。這處景點,是插畫師要求我們臨摹的最後一個作品,相對而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個作品,好在也可以先把它照下來回家再完成。
依依不捨地結束旅程,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澳門是個無與倫比的寶藏小城,值得我們用各種方式去細細品味,深深愛戀。
澳門日報 | 鏡海 | 楊菁 |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