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一直不遺餘力推動澳門文化的發展。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特別的眷顧。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我們就與《澳門日報》和澳門筆會等機構合作,舉辦“讀後感徵文比賽”和“澳門文學獎”,鼓勵和支持澳門文學創作和出版,並與內地出版社聯手,組織出版“澳門文學叢書”,全面促進本土文學的發展。“我心中的澳門"也是澳門基金會繁榮文學創作的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我們一直認為,澳門文學由本土創作和外地有關澳門的書寫組成,而且後者起源更早、影響更廣、作者群更大,不少還是廣為流傳的名篇佳作。我們和百花文藝出版社《散文海外版》雜誌聯合推出“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徵文比賽,就是為了傳承此一文脈,從另一方面豐富澳門文學的內涵,拓展澳門文學的邊界,傳播澳門文學的意義,張揚澳門文學的開放性。

事實證明,我們的嘗試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效遠遠超出了預期。一方面,“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比賽促成了澳門文學獎增加了公開組,大大擴展了徵稿範圍,為澳門文學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另一方面,該項比賽吸引作者和讀者之廣、應徵作品之多和水準之高,出乎意料之外。不少知名作家也紛紛響應,為澳門文學添磚加瓦。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就是從歷屆徵文比賽獲獎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佳作。

我們時常在想,是甚麼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對澳門蕞爾小城的目光?又是甚麼魅力迷倒他們大書特書澳門的前世今生?我們曾經說過,在同等規模的城市裡,沒有哪個城市比澳門擁有更多的歷史檔案和文獻資料,而且這些檔案文獻語種之多、散佈之廣,令人驚歎不已。到底是甚麼,迷戀着世人對澳門的關愛?

是她的光輝人性,是她的無疆大愛。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來自不同地方、鄉音不一、禮俗相異的人們,不同而和,和而不同,“但求安居便死心”,守望相助,同舟共濟,齊心協力守護耕耘着這塊土地;對不斷湧入的新移民甚至因天災人禍逃至的難民,時刻伸出援手、展示愛心,無論這些人是去是留,都心存感念,親情綿綿。

是她的本真人性,是她的默默溫情。率真樸質、從不矯情的城市個性,不僅令澳門在風雲變幻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處變不驚,坐看風舒雲卷,靜候雨過天晴,也令來自天南海北的商旅人士流連忘返,充分釋放,自由發展,久而久之,“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澳門遂成溫柔之鄉、世外桃源。

是她的家國情懷,是她的絲絲鄉愁。無需張揚,不必展示,在她的靈魂深處,在她的血液裡,哪是家,哪是鄉,哪是國,一清二楚,容不得半點虛假,容不下半點雜質。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無論興衰,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際,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拳拳中國心、深深民族情,表露無遺。

是她古今同在的人文景觀,是她中西並舉的精神風貌。彈丸之地,與國運世情息息相關,絲絲入扣。鄉土氣息,居然沾染着國際胸懷和高尚情操。看似不起眼的景物,原來有那麼多的故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原來有那麼大的關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會給人無限的遐想;許多不協調的東西,放在一起,竟然顯得那麼和諧。世界文化遺產的美譽,果真名不虛傳。

最為難得的是,這一切,都生動反映在當下的澳門社會實踐中,都真實體現在澳門人的日常生活裡,成就了澳門的品格和韻味,成為了澳門城市的脈搏,成為了澳門文化的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即使發展到今天的新城市新時代,澳門的傳統還如影隨形,清晰可見。我們也衷心希望,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居民珍惜、愛護、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財富,為特區發展、國家進步、民族復興、人類和平貢獻綿薄之力;我們更加期待,澳門的朋友們可以像本書的作者那樣,一如既往關愛澳門,真心實意支持我們,集結更大的力量,充分發揮澳門傳統的作用,放大澳門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的人。

澳門日報 | 閱讀時間 | 吳志良 | 20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