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礼、採风、研讨会、文学之夜、青年沙龙……像一次大盛宴,澳门文学的各种味道鲜美的美馔佳餚,回味无穷,舌尖留香。
也很像一位当年还那么羞答答的静乖少女,在那些流逝的年月,还躲在门後窥看大街的饮食男女,如今这位少女已经穿上典雅漂亮的旗袍,成为一位风姿绰约的大美女,大大方方走在文学的红地毡上。
澳门,疫情前的二〇一七年一月,我和瑞芬来过,那一次,记得还被邀请做了第一届纪念李鹏翥文学奖小说组、散文组的评审。我翻开那本五百三十四页,厚得像一块砖头的《纪念李鹏翥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看到了熟悉的篇章,如《香烟》、《祭祖》、《苏州散记》等;倏忽之间,赛事已经举办到了第八届;这次送到手的,是第一至第八届获奖的作品。这个以李鹏翥先生命名的奖,如今成了代表澳门最高水準的文学奖之一,李观鼎教授说:“‘李鹏翥’不只是一个人,他还以极高的代表性,代表着梁披云、李成俊、陶里等一大批文坛俊傑,他们都是澳门现代文学的拓荒者、奠基者、建设者和领军人物。”文学之夜,每张椅子都摆着厚厚的两本书,一本就是这本获奖集,还有一本是《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澳门虽然是小城,但这次办双庆太令人惊艷了!製作出来的纸质文创产品“颜值”都很高。李鹏翥文学奖不需要“没有发表过”,而是从《澳门日报》“新园地”、“镜海”、“小说”等版面,以及《澳门笔汇》发表过的作品遴选出来参赛;而这本充满艺术气息的《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也很别致,充满创意。前半本是围绕着六美——美人、美事、美谈、美景、美食六个大範畴,辑入了二十五个澳门之美,可谓美不胜收;特刊的下半部分,则是收录“二〇二四年澳门跨媒体文学大展”的内容,包括古典、歌词、故事、散文、新诗、澳门文学纪录片。澳门笔会策划的出版物就是不同,体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意勇气和专业精神。两种大厚书,我没有如惯常夫妻只要一套,决定都带回香港,送给爱好文学的文友,为弘扬澳门文学做一点好事。
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我一向很注意大会或主办机构派发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行程安排和活动节目,以便自己心中有数,回去後万一要写东西也可以勾起记忆。有的会议、活动居然甚么也没有,空手而回,肯定是美中不足;澳门笔会主办的这次贺双庆系列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做足了这方面的功夫。上述两大厚册之外,还有硬纸印就的几种单张,都下足功夫,设计得一丝不苟。枣红色的“澳门文学之夜”,深蓝色的“澳门文学贺双庆系列”以及浅蓝色的“澳门声音”都有针对性,典雅悦目的设计,文学密度很高的精緻文字介绍,墨香阵阵,不但是澳门的声音,连澳门的气息及味道,都扑面而来。这么些纸张,别怀疑是否浪费,须知好小说看细节的经营,活动举办得是否认真和有心,则从小处就可看到有瑕疵或比较圆满。也许半个世纪後,它们都成了见证当年文化歷史的重要文献。
在澳门之夜,所有该有的行程都进行得完美且紧凑,没有太多的人物讲话,我们认识时间最久的原《澳门日报》副刊主任、而今任澳门笔会会长的汤梅笑致辞,最令我感慨和感动,精练扼要,绝无抽象、堂皇冠冕的赘言;很佩服她的毅力和服务精神,大半生献给了文化事业,笔力也很了得,一部散文集《日子轻轻地过去》写的是个人事业歷程,也完全可以当报业成长史阅读!此外,广东省作协向欣副主席致辞、第八届李鹏翥文学奖颁奖、以廖子馨为会长的澳门笔会青年协会创会的宣誓仪式、文艺节目。宴开十几席、百来出席者中就包含来自内地、台湾、香港等地的三十多位教授学者代表。
如果说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晚会,让大家欣赏到澳门文学在辉煌灯光下的娟好面容的话,那么十一月三十日的一整天活动,就给澳门以外三十位来宾代表看到了澳门文学这位性格偏向文静的“女子”的“优雅身段”和“活泼性情”了。
早餐後,由廖子馨理事长带队,以黄文辉为导游,开始了一系列採风步行活动。设计的路线也显得很富天才,大家从酒店出发,坐车到了沙梨头土地庙,黄博士一番讲解後,就开始步行。与上次的文学散步不同,上次是到了一个景点,由诗人们朗诵有关的诗篇或散文,这一次由歷史专家黄文辉博士担当大任解说。令人惊异的是我们所走路线都非常接近,一气呵成,都是有掌故、有故事的地方。土地庙之後,依次是白鸽巢公园、东方基金会、基督教坟场、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最後是走到澳门的最着名地标——大三巴牌坊。
从教堂走到大三巴,需要穿过横街窄巷,第一次遇到汹湧得可怕的游客热流,我们紧紧牵手,很怕被压成人形肉饼,或挤得不见了;我替汤梅笑和瑞芬拍摄几张以人流为背景的照片做纪念。游客区人流密度很高,看来二〇二四年的澳门旅游业又有好收成。最感动的还是黄文辉博士做足功课,讲解之细,细到考究大三巴那堵残墙上每一尊雕像的名字及其司职身世,令我们啧啧称奇。不是职业导游,却胜似导游。这样的採风,不但令我们避免了整日研讨的沉闷,活动了双腿,呼吸了公园的清新空气,而且可以耳闻树上鸟儿的啁啾和鸣,五官兴奋,何不快哉?
午餐後跟着大队拐进窄街一个门面不大的楼宇,走上去才知道内裡有大乾坤,看来好像是一栋崭新的楼宇,至少也翻新过,原来这裡就是澳门酒荟。这个荟字引起我的好奇,查网络,原来是“草木繁盛,引申为会集”之意。在二楼参观澳门跨媒体文学大展,那种摆设新颖舒适,非常沙龙;所谓跨媒体乃将艺术的两种或三种元素嫁接起来,比如,散文小品配美术作品或摄影等等。不至于全是太沉闷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最妙的是,还把这些艺术性、创意丰盈的跨媒体作品辑入《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一书中。展场还有澳门作家的出版物,回想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澳门作家的单行本,还是处在凤毛麟角的阶段啊。
看完大展再上到顶楼,出席“聚焦与互鑑:大湾区文学澳门汇”研讨会。澳门酒荟的这顶层设计也令我很惊艷,天花板吊着很多“渔网”,一边是开放式厨房,一边就是供热爱文艺的人士或喜欢来此拍拖喝咖啡的男女的“咖啡座”,几十张四人小方桌,拼接起来,围成四方形就是研讨会的模式,散开来摆,就是很小资情调的咖啡座;我也感到很诧异,那样狭窄的厨房,夜晚居然端得出一盘又一盘的菜餚供应给出席的嘉宾。
研讨会由廖子馨主持,几十年的磨炼,她早就具有大将坐镇之风,三位重量级人物,李观鼎代表澳门,张堂锜代表台湾、贺仲明代表广东发言之後,就到了自由发言时段,我也被廖理事长“点将”,说了几句。大家的话题,围绕着与澳门文学的因缘、澳门与台湾、内地的关系、对澳门文学的评价等等。大家也一致赞赏这一次双庆活动办得很好,很精彩!气氛很是热烈,研讨会圆满落幕。
休息一会後是延伸活动,青年文学沙龙开幕。三位讲者谈了对文学创作和诗歌的看法。台下,原先研讨会的“大长方形式”’摇身一变,变成了四人或三人一组的咖啡座,沙龙变成了聊天室,小会紧接着大会,气氛非常热烈。酒荟外的屋顶置放的几个大圆灯,犹如夜幕上的大圆月,吸引了三三两两代表摆甫士拍照。我们自然也不例外。大家一边取食物,一边天南地北闲聊,直至夜深。
三十二年(即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前,我在《澳门日报》“镜海”版发表一篇题为《静、乖的澳门文坛》的文章,大意是澳门文学守着本土,不太见走出去,而今,她已开始发力,辐射开去,扩大她的影响力。廖子馨理事长称那时相当于“少女”期,很是恰切;如今,澳门文学,魅力开始无法挡,已经渐渐向我们走来,非常惊艷,俨然已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