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廣州十六日】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二○一九廣州國際文學周特別策劃了“澳門文學專場活動”,來自粵港澳作家代表今日共聚暨南大學,共同梳理了澳門文學的發展歷程與成就,並探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景下,澳門文學未來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歷史悠長光榮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藝評論中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共同主辦,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澳門筆會理事長、本報原副刋主任林中英(湯梅笑),澳門筆會秘書長、本報副總編輯廖子馨,澳門作家代表黃文輝、陸奧雷、楊穎紅、袁紹珊,《香港文學》總編輯周潔茹,以及來自粵港澳地區的文學作家、評論家和學者三十多人出席活動。南方出版傳媒集團花城出版社首席編輯、作家林宋瑜主持活動。

蔣述卓致詞指出,澳門文學發展的歷史悠長而光榮,四百多年前我國明代偉大戲劇家湯顯祖在澳門居留,給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門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同時,澳門土生葡人的文學,經過翻譯後成為了澳門文學很重要的一部分。近代以來,抗戰時期衆多文人南下澳門,留下了著名的一些詩篇和文章,包括澳門日報原副董事長李鵬翥,以及澳門著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梁披雲等,他們在古典詩詞創作都非常著名,影響深遠。

作家分享歷史現狀

他指出,澳門的文學在“新”和“舊”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反而融合很好。相信在新時代,作為“一國兩制”實施的成功典範的澳門,文學發展前景必將十分廣闊。

會上,林中英、廖子馨、黃文輝、陸奧雷、楊穎紅、袁紹珊等澳門作家,分別圍繞“澳門文學的光榮與夢想”的主題,從不同領域分享澳門文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林中英表示,近代以來,澳門文學的光榮傳統就是愛國傳統。如一九一三年成立的澳門雪堂詩社,是澳門歷史上第一個以本土居民為骨幹的文學團體,其創辦人馮秋雪,以及知名澳門愛國詩人華鈴(原名馮錦釗),他們在抗日戰爭時期都透過大量文學作品,抒發抗日救亡的愛國思想。她希望文學界對改革開放以前的澳門文學現象,加大研究和發掘的力度。

廖子馨認為,隨着內地的改革開放,澳門文學進入“起飛”階段。為此,《澳門日報》從一九八三年開設了純文學版面《鏡海版》並延續至今。從那時起,一批批作家迸發出來。但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澳門文學發展轉入低潮。然而,最近幾年一批年輕作家的出現,為澳門文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實施,為澳門文學和作品進入內地開拓了更方便的渠道,也為澳門文學發展帶來新的考驗和動力。

作品需要“被看見”

據了解,由廖子馨監製的電影《迷局伏香》目前正火爆上映。該電影改編自澳門三位作家的小說原著,包括太皮《懦弱》、李爾《運轉》和寂然《斷了線》。陸奧雷在發言中指出,《伏》的上映,是澳門文學作品視覺化和商業化的範例,更是大灣區文化合作的重要成果。希望日後能有更多澳門文學作品實現跨界發展,用不同的方式讓內地十四億人認識到澳門的文學。

來自香港和廣東的文學界代表,分別闡述了澳門文學發展的特點與趨勢。周潔茹認為,澳門文學在華語的文學中有着重要位置,有很多題材像荷官、賭場等元素,都是不可替代的。同時,澳門文學把更多目光聚集在人本身和人性。認為從這個角度看,澳門文學一定會呈現出更多更具有文學意義的作品。

亦有嘉賓認為,澳門文學作品需要“被看見”,呼籲透過各類文化平台,讓更多文學作品展示讀者面前。此外,長篇文學作品是檢驗一個地區文學發展程度的標準,澳門目前在這領域作品較少,希望日後有更多作品深耕該領域,推出更多優秀作品。

澳門日報 | 澳聞 |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