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细说关于在澳门写作的种种事情,其实是要带着感情的。这感情包括对小城有一种微妙的爱,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些特别期许,对此时此地的日常与非常都有话想说。

在澳门写作多年,我经常会被别人问及为什么而写,人家的潜台词是:“这种事情既不能赚大钱,又容易惹麻烦,即使写得再努力也未必有明显好处,辛苦一场,又有何用?”类似问题我回答过无数次,有时会说是想为这个城市留些记录;有时婉转地表示希望可以突破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有时我狂妄地认为自己的文章更胜旁人。近来我已经不再为这种问题多费唇舌,乾脆就说:“其实没有特别原因,小弟只是比较喜欢写,平日百无聊赖就用这件事来打发时间。”然後我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我对这个城市已经别无所求,也不觉得这种私人兴趣一定要得到别人批准与认同。无论如何,我就是比较喜欢写,可以吗?

每当我这样回答时,对方就不知如何再说下去,我也省得诉说我多年来对澳门文学发展的各种观察和意见。尽管如此,因为有过写专栏,写连载小说,参与文学杂志编务,获出版社邀请出书,因获奖而得到出版机会,一时贪玩而自资出版等经验,这些经歷加起来都让人以为我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即使我已经盡量低调,但还是经常会收到一些年轻作者私信提问,他们通常都开门见山:“我想写专栏,怎样才能获得引荐?”“我想在比赛中获奖,写什么题材比较好?”“我想出书,有什么门路?”

面对这么直白的问题,我总是有话直说:“多写、多投稿、多尝试,写你自己想表达和相信的题材。”然後还要补充一句:“没有其他办法了。”

但其实我内心是另有想法的,如果对方是真心探讨而不是随便闲聊,我往往就会忍不住跟他们盡诉心中情:“都什么年代了,想写专栏还要等人引荐?怎么不在网上自设平台施展浑身解数,如果真的写得好,怎么可能不被发现?网上的文学天地其实无限宽广啊!参加比赛固然是测试实力的好办法,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真的喜欢写作,又对自己的作品有足够的信心,实在不必对于参赛的胜负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评审的口味总是很难捉摸,读者的眼光却是雪亮的,他们的反应自会让你知道作品是成功还是失败。”至于出书,坦白说,昔日百花齐放的最好时光已经过去,现在经济低迷,出版一本书涉及设计、排版、印刷、发行、仓储等一系列成本,其实殊不容易,即使不介意“自作自售”自资出版,但本澳的文学市场规模小至近乎没有,一般读者对本地作家的支持亦相当有限,为免这些年轻人期望落空或浪费金钱,我总是苦口婆心,希望他们三思而後行。

除了希望透过写作达成以上愿望,我见过更直接的小朋友,对于写作的目标是想变成红人,然後不用上班就有收入。我不知这种想法应该叫做天真无邪还是後生可畏,而我通常只会反问一件事:“阁下写过什么作品?”如果仍未动笔,只属空想,我会建议对方不妨找个时间先坐下来,试试一鼓作气写一两万字,感受一下这种劳动是快乐还是痛苦,写作过程是下笔如飞还是拖拖拉拉,事实上别人未必能判断你有没有写作的能力,但你自己可以轻易地试出答案的。然後不妨把这些文字让识字的亲友欣赏,这主要是为了测试你有没有让人阅读的勇气。假如能跨过这一步,而亲友们都说你的大作非常有潜质,你不妨多写几篇再想办法发表(无论在报刊还是网上),但如果人家都支吾以对没有多大兴趣,你大概真的要想清楚这条路是否值得花时间走下去了。至于专事写作不用上班,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在一些文学风气炽热的城市也许有机会实践,只要你有本事持续写出大受欢迎的作品就可以了。但在澳门这个有趣的城市,文学环境与别不同,除非你本来就身家丰厚不愁衣食,要不然就不要对全职写作抱有多馀的幻想,因为这个小地方似乎还未出现过这种美妙的事啊!

尽管在澳门要发展一般意义下的文学事业的确困难重重,但有时我会想,既然大家都是业馀作者,反正依循固有的模式走下去也未必会得到世俗所认同的成功,那就不如轻轻说一声:“市场,去死吧!”放下得失之心,重新专注于写作本身的内在价值。如果一位作者真心喜欢写,得不得奖,出不出书,红或不红,只要他仍然有条件有能力,应该还是可以写下去的。写作是一种兴趣,一种能力,一种生活习惯,不是非要用来谋生不可的。时代进步,现在人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发表平台,写作的门槛正不断降低,以前的文学青年要打入所谓“文坛”才会得到别人认同,现在任何人在网上写得生动有趣都可以吸引大众;以前的新手作者的奋鬥目标是赢奖金与赚稿费,如今人们更重视的是网上的形象与点击率;以前的作家可能为一家报馆供稿几十年而感到自豪,当今的网上发表平台其实打破了地域限制,只要你有实力而又经营得好,读者与发表机会都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不会受某个城市或某份报章所局限。我们分明都知道科技发展令文学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变,不过那些来自所谓“文坛”的人都不会为年轻人更新知识,转换观念,因为他们都不太喜欢与承认改变,于是仍然努力地以四十年前的思维、三十年前的方式推动文学发展,整个社会都陷入其中而不自知,结果是上一代老是在慨嘆文坛凋零,没有新血,文学青年却找不到方向、看不见前景、等不到机会。

大疫之年,澳门有很多情况都跟以前不太一样,在这种困难的日子,其实我很希望读到更多记载澳门人生活变化的文章,希望年轻作者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手中有笔的作家朋友能收拾心情专注写作。过去很长的一段日子,我对于本地的文学讨论总是十分迷惘,因为人们说着说着就会谈到资源分配与资助申请的事,慢慢就会演变成互相攀比,甚至搬弄是非。经过很多年的跌跌撞撞,我重新认识写作的本质,文学的天地其实不应该变成这样的,写作本应很简单,很纯粹,喜欢写就写,写得好就有机会被人欣赏,真正值得珍惜的是写作的过程。作者可以用文字盡情表演,暂时忘记现实生活的烦恼,而且写作本来就是免费的,如果把大部分时间心力都用于计较申请资助的细节,分析哪个社团分配到的资源比较多,举办哪些活动能满足相关部门的工作方针,这些都属于行政手续或权力划分的事宜,说不上是文学问题。因此,真正热爱写作的朋友,与其为这种没完没了的事情花费时间,不如先把作品写好,先想办法用最低成本经营好自己的读者群,实事求是履行作者的责任,以好作品来反映自己的价值,不必陷入自吹自擂或互相轻视的困局。

社会风气倾向急功近利,让我见识到不少“未写作品就想出书”,“未有读者但渴望大红大紫”的文学青年,我当然希望他们最终会迈向成功,但其实我更想他们明白写作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是一种未知结果的冒险,更是一场消耗情感与耐力的游戏,光会空想是不会助你完成作品的,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乖乖坐下来,努力书写。至于能不能出书或大红大紫,都是作者控制不了的事,所以不要多想了,先把作品写出来吧!

澳门正处于变幻莫测的非常时期,文学作品记录实况、抚慰人心的作用理应重新被珍惜和重视。放眼未来,无论是应对疫情及将来逐步恢復正常运作,澳门都存在或潜在大量值得书写的题材,只待有才华的作家发掘与书写。过去十几年,本地增加了不少文学社团,这个主张搞宣传,那个喜欢搞表演,有些为了拍电影,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文学新手还是成名作家,有时都不免被千奇百怪的社团活动或流言蜚语搞得迷失方向。疫情之下资源紧缩,某些可有可无的活动终于有机会大为减少,这正好让真正的作家与文学青年都安静下来,认真思考,重新计划未来的方向。

写作是免费的,只要有能力又有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多作尝试,发挥无限创意。写作也是一项修练、一种社会责任、一场令城市出现多元声音的沟通过程,作者与读者的连繫不应受限于所使用的载体,更核心的价值是彼此之间透过文字而互相陪伴。在这种时时都有新状况,容易令人焦躁不安的日子,作者定时整理生活上的所思所感,选择大家易生共鸣的题材,以不同的角度与方式记录这个城市的点滴情怀,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後默默思考自己的情况,或者积极地留言写下感想,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互动,最终彼此都会有些得着。在我看来,这种交流虽然难以量化,但也是有价值的事,比起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有更积极的意义。

澳门日报|镜海|寂然|2022-06-01